[摘要]地理學是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關系的一門科學,地理教學要“以學生發展為本”,“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遵循這一理念,在地理教學中應重視地理教學意識的更新和教學技能的提高,這就需從地理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
[關鍵詞]地理教學 電化教學 改革
我國基礎教育要求改變“應試教育”的偏向,強調著眼于提高公民素質,為基礎地理教育提供了大好的發展前景。地理作為一門邊緣學科,要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根據地理學科自身的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融感情、知識、能力于一體,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一、以現代地理科學知識充實地理教學內容
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于控制論、系統論、信息論和新技術革命對地理學的影響,地理科學研究的成果不斷涌現。地理教學的內容不再以描述各個地理事物和羅列區域地理事實材料為主,而從整體上闡述地理事物空間結構、空間分布、空間聯系的規律和變化,認識世界各地區和主要國家的特征,中國的地理國情和區域差異等。例如,地理新教材用全球板塊構造和板塊運動學說來解釋地殼變動和全球地震、火山帶的分布,用大氣圈的結構、大氣環流的理論來說明世界氣候變化、臭氧層變薄、大氣增溫的原因和危害。講農業生產和布局方面,指出要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注意優質、高產、高效,以及農林牧副漁和加工制造、運輸、貿易綜合發展的道路。工業生產和布局,除了要注意原料、能源、水源、運輸等地理條件外,新興的高科技企業的布局,還要考慮科技力量、信息、對外開放和引進的條件。由于地理教學內容面向現代化,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四川省德陽縣孝泉師范一個學生學習了高中地理以后說:“以前認為地理課枯燥難學,現在才知道地理學是一門趣味性很強的科學,它把我們帶進了一個廣大的生機勃勃的神奇世界。我們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要是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將是一生的憾事。
二、電化教學應用于課堂
電化教學是利用幻燈機、錄像、電影等各種電教手段來幫助學生認識復雜的地理事物。地理內容廣泛復雜,時間的長久性、空間的無限性及現象的抽象性、間接性的特點,決定了地理教學的綜合性、復雜性、困難性。而電化教學正好能解決這些教學上的問題。
1.化虛為實。比如,在講“中國的商業和旅游業”這一章節時,筆者曾在兩個班采用不同的嘗試。甲班按步就班細講課本中的每一個知識點。乙班只放了兩段錄像,一段是中國商業發展史及當今商業形式和商業發展成就,另一段是關于中國主要旅游景觀的介紹。結果兩個班的反響截然不同:甲班學生覺得枯燥乏味。而乙班學生因有“走馬觀花,身臨其境”的體會,所以,除能掌握本節內容外,還對地理這門學科大感興趣。
2.化遠為近。地球在浩瀚宇宙中的位置神密而難以想象,因而對學生的講授及學生的理解都有一定的困難。錄像可高度濃縮、生動表現出星體的位置、形狀、運動等特征,把遙遠的星體推到學生的面前,這樣,學生理解就容易多了。同樣也可把全世界各地的風土人情、動植物形態等通過熒屏推到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在隨鏡頭周游世界中,以實物作對比來體會、理解各相關知識點。
3.化靜為動。地理現象中很多都是動態的,如地殼運動等,其漫長的演變和運動過程使人感到抽象又無法察覺它的變化,是教學中的難點所在。但如果通過幻燈或錄像可化靜為動,讓學生直接感覺到地理現象的發生演變過程。
三、改革教學方法,注意理論聯系實際,提高教學質量
1.注重問題的獨創。問題往往是引發學生探求知識的最好手段,針對初中學生上課注意力不能堅持很長時間的特點,采用提問題的方式能使學生整節課圍繞老師思考,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問題的設置一方面可由教師根據實際需要自行設計,另一方面,可由教材中的“想一想”、“做一做”等來逐步引導學生。基于這一點,在講述地震這一內容時,以大家所熟悉的日本神戶大地震為例,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日本神戶為什么會發生大地震?屬于什么類型的地震?我國哪些地方會發生地震?要求學生在看書的同時,帶著問題逐一解決。還要求學生從新的角度,或反向等不同途徑來進行思維,大膽地想象各種問題還可能有否其他答案,提供學生的思考余地。一堂課下來,采用這種“創設問題的方法”,不但學生能及時地掌握地震的有關系統知識,還能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概括、判斷、推理能力。此外,還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
2.以漫畫投石問路。現在中學地理教材中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是有豐富多彩的插圖:地圖、統計圖表、圖畫、漫畫等。其中漫畫以其新穎別致的特點在教材中倍受學生的青睞,當然,對于一個初中學生來說,對漫畫的理解能力并不是那么深刻,可能還只局限于表面現象。老師必須利用學生這種對漫畫的好奇,正確地引導學生分析畫面,剖析出漫畫所表現的實質問題,真正把這種吸引力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如在講授初一地理第六章第二節關于“人口增長所帶來的問題”時,首先,讓學生閱讀教材中“苦難的母親”漫畫,要求學生閱讀圖中內容,提示學生既要注意圖中的每一個細微內容,又要回顧前面所學習過的關于世界人口的發展問題。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教師要及時地對一些同學認識上存在的問題進行糾正。最后,由老師作總結,在肯定同學們認識的同時,還補充一些相關的內容。經過這樣的嘗試,學生大多數能很好地掌握知識,反響也很好。可見,這種教學,重在強調學生在接受感性認識之后,再對知識進行理性化的教學,這樣做有利于學生對新知的認識和積累。
3.游戲課的設置。地理學這門學科,一方面,知識包羅萬象,各種因果關系較為復雜;另一方面,外在因素由于高考科目取消了地理,使得地理教學必須從應試教學轉化為素質教學。老師的教學方法也須不斷更新,否則,就會使課堂上的45分鐘枯燥無味。游戲課就是把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寓地理知識的教學于游戲之中,通過生動活潑的方式激發學生興趣并獲得知識。基于這點,在中國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內容講述時,把三大平原和主要的丘陵四個知識點,分別由四個組來承擔,每個組負責一種地形區,并在各組選出代表進行評分,由老師監督。在完成內容時,須進行三個步驟:首先,由一位同學朗讀。然后,各組的同學自由發言,主要從各地形區的范圍、位置,流經本地區的主要河流,本地形區的地形特點等方面加以論證。最后,由一位同學總結,每個組完成任務后代表們進行評分 。
參考文獻:
[1]徐立松,孟勝修,王燕津,李通.中學地理教學方式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4,(6).
[2]張振國,連榮地.新形勢下中學地理教學現狀及對策[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3,(3).
[3]王占琦.中學地理教學的點滴體會[J].河南教育,2003,(7).
[4]金江紅.多媒體運用在中學地理教學中的優勢[J].科學咨詢(決策管理),2005,(9).
[5]劉瑞敏.地理教學要活用“圖示”[J].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1).
(作者單位:山東汶上縣汶上鎮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