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對我們科學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廣博—探究的基礎;鉆研—探究的精神;挖掘—探究的深度。
[關鍵詞]廣博 鉆研 挖掘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是舞臺上的一句常用語。如果用它來形容科學教師,也是有過之,無不及。特別是《課程標準》的實施,對我們科學教師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廣博——探究的基礎
廣博的知識是科學探究的基礎。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博學多才,才能做到學高為人師。如何博學?怎樣博學?我認為,多看、廣聽、勤問、善思是最直接的獲取途徑。
1.多看
俗話說:“見多識廣。”學然后知不足,面對知識創新,觀念更新的時代,不讀書不看報,孤陋寡聞,何以從事教學研究?又怎么談得上教書育人呢?但是在讀書看報時也出現了某些弊端:只看與本學科有關的書籍。這樣獲取的知識未免太狹隘,只有博覽群書,才能集百家所長,做到融會貫通,游刃有余。除讀書看報外,看電視、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也是我們增長知識的直接方法。科學課教師要真正做到: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2.廣聽
聽課是一種較好的學習方法。每位教師都有其自身獨特的優點。多聽才能集思廣益,去偽存真。聽不同學科的課,還有助于我們對知識的整合與交融。例如,語文中有一課叫《威尼斯的小艇》,在聽這節課時,老師問了同學們這樣一個問題:“小艇為什么造成又長又窄,兩頭尖的形狀呢?”當時我沒有反映過來,只覺得是為了美觀。有一位同學站起來說:“是為了減小船與水的摩擦,行駛速度快。”一句話說得我恍然大悟。沒想到科學上的《摩擦力》在語文課上得到了具體應用和展現。除了聽課,聽講座是一種更深層次的提高。教學中遇到的一些百思不得其解的現象與問題,常常聽了專家的點撥,被一語道破。
當然,多聽也不只局限于聽課、聽講座,在我們周圍有許多你認為對的、有價值的東西,我們都可以傾聽。
3.勤問
“不恥下問”。“問”不僅是學生學習的方法,也是我們教師學習的良策。問的范圍可以是同事,可以是學生,也可以是我們周圍的人。問同事可以相互交流心得,切磋技藝,提高教學水平;問學生可以教學相長,師生民主,共同進步;問周圍的人可以取長補短,增長知識,豐富內涵,“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真正做到“不恥下問”,要放下架子,虛心求教,才能“問有所得”。
4.善思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看后、聽過、問畢,不加以整理、思索,所得知識就是死知識,不能靈活運用。只有經過思考,識別真偽,去粗取精,才能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例如,在學習《液體熱脹冷縮》一課時,學生發現把燒瓶放入熱水中,紅水先下降,然后在上升。這是怎么回事?課下我反復琢磨、思考,找到了答案:玻璃管受熱膨脹,內部空間變大,紅水下降,接著紅水受熱膨脹再上升。看,不經千思熟慮,又怎么會有眼前一亮的驚喜呢?思,柳暗花明的向導。
二、鉆研——探究的精神
作為科學教師一定要有科學家的鉆研精神。不要裝懂,更不能糊弄學生。要自己真正明白,才能讓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在研究《光的折射》時,課前我反復做手電筒的光透過燒杯發生折射的實驗,但都不成功,光始終不發生折射。我想:是不是燒杯壁太薄,影響了效果。于是,我改用玻璃壁較厚的水杯,仍然不發生折射。難道與水有關?接著,我又改用純凈水,結果又失敗了,我真有些氣餒了。兩天的時間已經過去,馬上該上課了,怎么辦?課堂上照本宣科嗎?沒有發生折射,硬說發生了折射?不!不能騙己又蒙人。科學課求真、求實的理念激勵我:不研究明白誓不罷休。于是調整了課時安排,繼續研究。整個下午,我鉆進實驗室反復實驗。終于發現了其中的奧秘:光穿透水杯時要有一定的角度,不要與杯壁垂直,要斜射穿透水杯,而且斜射的角度越大折射的越明顯。此時此刻,成功的感覺——真好!正是科學家的鉆研精神,才推動了科學的發展與進步。
三、挖掘——探究的深度
這里說的挖掘是指挖掘教材。體現到課堂教學中那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去挖掘教材。
1.材料的挖掘
教師要充分提供“有結構”的研究材料。“有結構”的材料是指經過精心選擇和制作的,有著豐富內在聯系的材料。教材上為我們提供的材料畢竟較少,只用一、兩種材料就證明某一科學結論,顯得有些牽強。這就要求我們科學教師要挖掘出更多、更好、更合適的材料,讓學生從多方面去感知和發現科學知識。例如,《水的壓力》一課,教材只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組材料:底部和壁部貼有橡膠膜的小瓶,兩個蒙住橡膠膜的連通漏斗。這一組材料我們只能通過眼睛看來發現水有壓力。能不能通過其他的感官來證明水有壓力呢?根據平常的生活經驗,我們增添了以下材料:門上的合頁、塑料袋、膠頭滴管、泡泡液等。把手指放在合頁中間,再套上方便袋,然后放入水中,越往深處,手被夾得越緊,塑料袋也越緊貼手掌。以上通過觸覺,感知水有壓力,而且越往深處壓力越大。在研究水的壓力來自各個方向時,我們把兩個蒙住橡膠膜的連通漏斗中的一個換成膠頭滴管(去掉膠頭),然后用滴管蘸泡泡液,把另一端漏斗(蒙住橡膠膜)放入水中,用水來吹泡泡,而且把漏斗朝向水中各個方向都能吹出泡泡。通過以上不同的材料,同學們從不同的方面發現了《水的壓力》的科學知識,說服力強。同時,學生的視野得到了開闊,學生的潛能得到了開發,收益頗豐。
2.延伸的挖掘
教師不要把上下課的鈴聲當作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學生探究科學的活動往往不是一節課所能完成的。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課后開展后續研究,把學生高漲的探究欲望延伸到課外。如學習《液體的熱脹冷縮》一課,在結束時我為同學們設計了這樣一個延伸的問題:小噴泉。在燒瓶內裝半瓶紅色的水,然后用中間插有玻璃管的膠塞塞緊瓶口(玻璃管上部出口較細、較小),往燒瓶上澆熱水,在出口處就形成噴泉。學生驚呼:“哇!噴泉、噴泉。”同學們在驚喜之余,便產生了疑問:噴泉是怎么形成的呢?我把這個問題留給同學們課下研究,目的是讓他們預感到氣體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為下節課正式研究《氣體的熱脹冷縮》打下基礎。當然延伸的方式還有很多,除了以上的實驗延伸,還可以采用游戲延伸、謎語延伸、問題延伸、采訪延伸、制作延伸等等。只要我們肯下功夫去挖掘,就能打造出更多的、更好的、更能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金鑰匙”。
一句話:“當好一名科學教師真不容易。”只要同學們在探究中真正有所發現,并體味到發現的快樂,這就是對我們最大的回報,科學教師的樂趣也就在于此。
(作者單位:山東濟寧市任城區安居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