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過程。本文從三個方面探討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建立一個什么樣的學習過程更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
[關鍵詞]新課程 學習過程 學習方式
《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明確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為了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轉變,使學生的學習活動的時間與空間獲得有效的保證,教師必須首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學習內容的呈現方式,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同時,必須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法,關注學生使用什么樣的手段和方法、通過什么樣的途徑獲得知識的。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獲得一點感受,現敘述如下,以期拋磚引玉。
一、學生學習的過程是建立在自身已有經驗基礎上的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
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以前,已經擁有了大量的日常生活經驗。而知識盡管表現為形式化的符號,但它可視為具體的生活經驗和常識的系統化,應可以在學生的生活背景中找到實體模型。現實的背景常常可為知識的發生、發展提供情境和源泉。知識具有一定的結構,可以表現為多樣化的問題及問題與問題之間的自然連接和轉換。而知識的抽象、概括程度又表現為層次性,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參與、研究等活動來體驗和把握。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從學校獲得的(間接)經驗要比在校外日常生活中所獲得的(直接)經驗多得多,也更為重要。而正基于這些校外、校內的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學生才能通過各種活動將這些新舊知識聯系起來,思考現實世界和理論知識之間的聯系,并由此發展他們對知識的理解。
二、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應充滿了觀察、實驗、猜想、驗證、推理與交流等豐富多彩的學習過程
有效的學習來自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參與程度,注重學生發展的知識學習應提供多樣化的活動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樂于交流。因此,教師應積極創設寬松、自然、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生能積極主動、自信的學習,并能平等的交流各自對知識的理解,通過相互合作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教師應善于引導學生由學習的外部動機轉向學習的內部動機,即學習的內驅力。而要想實現這一轉變,除了讓學生經歷挫折、獲得成功的體驗外,更多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知識本身的感受、領悟和欣賞等體驗。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獲得知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獲得自己去探索知識的體驗,能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獲得對客觀事實尊重的理性認識和對科學執著追求的態度。因此,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考慮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讓學生經歷“做知識”的過程,并從中感受到知識的力量。
三、學生的學習過程應是富有個性、體現多樣化學習需求的過程
不同發展階段的學生在認知水平、認知風格和發展趨勢上存在著差異。而處于同一發展階段的不同學生在認知水平、認知風格和發展趨勢上也存在著差異。學習動機、對學習價值的認可、對學習對象的喜好、成功的學習體驗、適度的學習焦慮成就感、自信心與意志等都影響著學習的效果。人的智力結構是多元的,有的學生善于形象思維,有的學生善于邏輯思維,有的善于運動記憶,有的善于計算,表現出不同的特征與適應性。而且,每個學生的生活經歷、家庭環境和一定的文化感受也不盡相同,從而導致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
研究表明,每個學生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們總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并往往是當自己的觀點與他人不一致時,才會產生要證實自己想法的愿望。而每個學生都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創造的潛能。關鍵是教師應給學生提供適當的教學內容及活動,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獲得發展。教學的內容應有一定的難度,應富有挑戰性。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學的目的是想難倒學生,而是要激勵學生在探索、感悟的學習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將所學的新知識通過自身的“再創造”活動而將其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成為有效的知識。因此,教師所設計的教學內容應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知識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知識的果實,并讓學習成就感始終伴隨著學生的學習歷程。學習成就感能使學生不因過多的失敗而放棄學習的努力,能使學生保持著濃郁的學習興趣和持久的學習自信心。因此,教師應改變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使課堂上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名副其實,使學生從自己已有經驗的交流與活動中,通過思考、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有目的、有意義的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并獲得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師培訓教學研究組組編,張暉編著.新課程的教學改革[M].北京: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山東微山縣歡城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