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改背景下,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課堂教學中已勢在必行。本文介紹了在閱讀教學中的幾點做法,以期使閱讀教學的行為模式得到最優化。
[關鍵詞]閱讀教學 閱讀過程 主體感受 教學設計 語言探究
課程改革的重點是“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核心”,以學生的發展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學生是發展的主題。教師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就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習體驗就是關注學生的生命歷程。在閱讀中,要想達到對課文的真切解讀與感悟,就必須以閱讀主體的閱讀體驗為支撐,學生的主體體驗更應該成為閱讀教學的立足點和珍貴的教學資源。學生的閱讀能力只能通過閱讀教學,才可以在閱讀實踐中逐步形成。作為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離不開教師靈活的教學設計,離不開發散式的自主性閱讀。
一、關注學生,激活興趣
興趣決定閱讀效果,這是不爭的事實。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告訴我們,課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師需要在學生學習每一篇文本前都要設計一段精美的導語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求知欲望,這一環節是閱讀教學的優秀傳統,我們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間都還給學生而放棄這一有生命力的東西。當然僅這一點激趣還遠遠不夠,初中生的身心特點還告訴我們,他們的注意力很難持久。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還需要注意采用多種手段讓學生始終保持激昂的情緒。如教師需要不斷錘煉自己的語言,力求語言親切精練幽默,并適當輔之以形體語言;教師要多鼓勵、多肯定學生,經常性地讓學生品嘗發現的快樂;教師要能靈活運用變式教學,教學方法和教學輔助手段(如多媒體)要靈活多變等。總之,教師要能調控課堂節奏和情緒,力求讓學生在亢奮狀態下完成閱讀任務。
二、設計合理,創設情境
教學設計要努力創設讓學生參與到自主合作學習中來的情境與氛圍。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設計要有利于學生嘗試、選擇、參與和體驗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在模仿、嘗試和實踐中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針對不同的文體可以創設不同的氛圍:在散文教學中創設品味感悟的氛圍,在詩歌教學中營造朗讀抒情的氛圍,在議論文教學中創設邏輯推理思辨的氛圍等,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讓學生在情境中作出態度、價值的選擇。教學設計的方法很多,但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貼近學生的生活,突出課堂教學中將要出現的疑難問題,體現教學設計的針對性、知識性、趣味性、靈活性、實踐性、審美性等。如《變色龍》一課的閱讀設計:畫出描寫人物動作的詞句;從動作詞句中歸納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并找出相關句子體味、推敲。這一教學設計,從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能力、鑒賞能力三方面層層入手,在“畫—讀—思—議”中讓學生學會閱讀,通過人物分析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三、注重感受,發散思維
要突出發散思維,注重個體的閱讀感受和體會,進行創造性閱讀。《語文新課標》在7–9年級的閱讀目標中明確指出:“對課文內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這就決定以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為主的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除教科書和參考書提供、教師個人和學生個體已有的知識外,還將產生師生互動的新知識,師生成了一個學習的共同體。閱讀教學中要充分尊重閱讀主體—學生的自主性,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教師要做構建學生新知識的引導者,引導不同學生說出對同一文本的不同情感體驗,鼓勵學生寫出各自的讀后感受。這樣,在師生互動的交流碰撞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
四、關注語言,進行探究
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但不容忽視的是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因此閱讀教學在強調人文的同時必須更多地強調語言的探究。語言探究也不是簡單地停留在是什么和為什么之上,而是讓學生探討內容是用什么語言表達的,為什么用這種語言表達。如學生學習《紫藤蘿瀑布》時,學生很輕易地知道前半部分描寫的是紫藤蘿的外形和神態,這時教師要引導探討:這些描寫語言的特點是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寫?學生通過探討發現這段語言很生動,主要是采用了生動的詞語和多種修辭手法,調動了人的多種感官,這樣寫一是抓住了紫藤蘿的形象特點,二是烘托了人們內心的喜悅之情。我相信,通過長期堅持這樣引導學生關注語言,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一定會不斷地提高。
除此之外,通過閱讀還可以積累一定的寫作經驗和方法,提高寫作水平。在閱讀教學中只有以“讀”促“寫”,以“寫”促“讀”,二者才能緊密地結合,這樣在讀和寫的過程中才會具有創造性,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達到更高境界的讀寫階段,真正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作者單位:山東章丘市辛寨鄉辛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