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課堂教學的層面,分析、總結了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語感的實施策略,即提高朗讀質量,訓練學生語感;激活“內在視像”,訓練學生語感;體會言外之意,訓練學生語感。
[關鍵詞]閱讀教學 語感 學生
語感是一種語言現象能夠迅速做出判斷的感受和領悟能力,是對語言文字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一種敏感而深刻的直覺感受,是通過語言文字的直覺感受,接近作者旨趣和文本內涵的能力儲備。葉圣陶說:“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再讀葉老的這句話,細品之余,確有撥開浮云之感。語感,首先是一種語言文字的訓練,而且是語言文字訓練中最為重要、不可或缺的訓練。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語感能力的培養,不是停留在口頭的空泛的標簽,語感訓練應立足課堂教學,訓練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準確性、邏輯性,體味語言文字的形象和情味。下面僅從課堂教學的層面,談一談自己培養學生語感的一般實施策略。
一、提高朗讀質量,訓練學生語感
朗讀是培養語感最傳統也是最基本的方法。中國古代文論有“因聲求氣”之說,即在朗讀中感受作品的語言,領略文本的情味,揣摩行文的方法。朗讀的一般要求是要求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
1.放聲朗讀,讀得正確,做到一字不能差。教材選編的文章,語言比較規范,經得起推敲。堅持不懈地抓好正確朗讀的環節,為學生語言的“內化”貯存了規范、正確的語言材料,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語言的準確領悟感覺,使學生不僅能在聽、讀語言材料時,迅速地捕捉所需的語言信息,準確地判斷語言、領悟語言、乃至鑒賞語言。
學生在自主使用語言時,也能較迅速地,甚至直覺地找到能夠準確表達自己情感的語言材料。
2.反復誦讀,以達純熟乃至釋卷能誦,即讀得流利。在課堂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反復誦讀和聽讀。葉圣陶說:“聽讀也是閱讀,不過讀的是‘聲音的書’。”讓學生根據語意恰當地斷句,做到正確、流利、連貫,培養學生聽、讀語言的節奏感、舒適流暢感。這種語言感覺的形成,學生不僅會在聽、讀語言材料時對其語言表達是否流暢通順,迅速地做出判斷,還能在運用語言時能游刃有余,妙筆生花,文通字順,詞到意達。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美讀”。葉圣陶認為,“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這無非如孟子所說的‘以意逆志’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諸如此類。”朗讀時要求學生讀得流暢,有感情,就必須指導學生揣摩詞句,領悟意境,喚醒記憶中類似或相關的生活經驗,體會文本蘊涵的情味。這樣,學生的語感就在這大量的朗讀、揣摩體味中受到訓練,得到發展。
二、激活“內在視像”,訓練學生語感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言出于象,故尋言以觀象;象出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教師應引領學生走進文字的背后,去感受、還原那隱于文字層面背后鮮明的形象,進而觸摸作者及文本的靈魂和內在意韻。
我在指導學生閱讀文章時,注意引導學生把文本所塑造的形象和描繪的生活畫面,通過自身的生活經驗的補充,加以聯想和想象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立體的生活畫面,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進入審美欣賞活動。此舉旨在激起學生對語言文字鮮明的“內在視像”,準確地把握文本所承載的事物特征、情態、意韻、旨趣等。
例如,我指導學生讀《少年閏土》一文中描寫閏土看瓜刺猹的精彩片段時,先利用課文插圖在學生腦海中產生畫面,然后通過音樂烘襯,富有情趣的聽讀渲染,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試著讓畫面動起來。學生在饒有興趣的聽讀中,那深蘊在文字中的語言色彩、情境氣勢,激活了學生的“內在視像”,少年閏土那勇敢可愛、栩栩如生的形象和極富生活氣息的鮮明畫面躍然心中。學生對這段文字的理解和感受不再是單薄、被動、毫無情趣的。之后的學生感情朗讀和當堂背誦環節,充分證明“尋言觀象”“意以象盡”的道理。
如果能經常訓練學生“尋言觀象”的習慣,培養學生邊讀書邊想象畫面的能力,引導學生閱讀中迅速建立語言文字和生活經驗、圖景的聯系,使學生把理解語言和想象畫面結合起來,增強對語言文字的形象感。這種語感能力形成后,學生無論是品味語言抑或運用語言,都將大有裨益。
三、體會言外之意,訓練學生語感
葉圣陶認為,“語言文字是作者旨趣最貼切的符號。”即語言文字是文、道、情的統一,它包含著情的起伏,美的律動。讀文章時“如果拘于有跡象的文字而拋荒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夠鑒賞一半,有時連一半也鑒賞不到,因為那沒有說出來的一部分,反而是極關重要的一部分。”葉老的提醒如醍醐灌頂,我們在指導學生讀書時,除了讓學生正確理解語言文字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引導學生體會語言的言外之意,進而體會語言文字是如何表達言外之意的。而這種體會的過程,就是訓練學生良好語感的過程。
如《我的戰友邱少云》一文中的第八自然段和第九自然段有兩句話是“烈火在他身上燒了半個多鐘頭才漸漸熄滅”和“看看時間,從發起沖鋒到戰斗結束,才20分鐘”。這兩個句子中的“才”字蘊涵豐富的意味和情感信息,如不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加以揣摩、玩味,就會失去一次訓練學生語感的契機。久而久之,學生對語言的敏銳直覺將無從培養。我在指導學生閱讀這兩個句子時,讓學生驅譴想象,聯系已有生活經驗,反復誦讀,使抽象的語言具體生動起來,在這具體生動的語言表象中,去捕捉作者心靈震顫的霎間。學生終能體會到兩個“才”字背后的豐盈的情味,最終“能夠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應該說,語感的訓練方式、手段很多,以上僅從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指導朗讀、驅譴想象、揣摩文字情味三方面,談了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做法和體會。如果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有意識地訓練和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學生將不難達到“如水入口,冷暖自知”的境界。
(作者單位:山東微山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