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閱讀感悟能力的培養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做長期的、細致的、積極的引導和訓練,只要在豐厚語言積淀、注重以情探文、加強練筆實踐三個方面尋找規律多下工夫,學生的感悟能力就會提高。
[關鍵詞]閱讀 感悟能力 培養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比欢?,反思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學生語文感知的本真狀態正受到壓抑,語文感知的個性和創造性得不到自由的發揮,那么該如何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呢?筆者將結合閱讀教學中的一些實例淺談幾點拙見。
一、豐厚“語言積淀”
1.在“博覽”中積累語言
博覽,能在大腦皮層形成多側面的語言刺激,在閱讀過程中能再次強化大腦皮層已有的語言信息,使大腦中業已形成的聯系系統更為完整、嚴密。在廣泛的閱讀中豐富語言積累,是小學生主要的“語言積累”途徑。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痹诮虒W實踐中也證明學生的閱讀興趣一旦被激發,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內驅力,主動自覺地大量閱讀,因此教師要花樣翻新,激發學生博覽的興趣,搞好課外閱讀,教師應做到持之以恒勤推薦,為學生選擇正確的閱讀方向,給學生推薦值得一看的書,以期通過廣擷博采豐富學生的積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向他們推薦報刊雜志讓他們自行訂閱,擴大閱讀量。另外我還鼓勵學生利用網絡這個平臺進行閱讀,向他們推薦不少優秀的網站,
2.在“背誦”中積累語言
《教育心理學》指出“在兒童的記憶倉庫中,豐富的語言材料儲備,是理解和運用語言能力的必要條件,也是提高思維能力和智能活動水平的基礎。這個‘儲備’的手段就是背誦。不背誦是不會將規范的書面語言‘植入’記憶的倉庫,內化為自己的語言的?!痹诮虒W中,教師就該引導學生在背誦中積累語言。
現行的人教版教材圖文并茂,文質兼美,都是學生語言積累的范文。在教學中,除了落實課本的背誦量,每單元還讓學生自主挑選妙語佳句、精彩片斷熟讀成誦。另外還要強化課外背誦,久而久之,學生對語言的運用就得心應手了。
3.在“交流”中積累語言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語言積累不止是對語言博聞強識,還要經歷理解、感悟、鑒賞、記憶的復雜過程。在教學中,我就經常為學生搭建平臺,鼓勵他們在“交流”中積累語言。
二、注重“以情探文”
1.“品詞生情”引發感悟
感悟是一種個體的自覺自得行為,不能灌輸,更不能復制,教學中教師唯有通過各種渠道擷取表達情感的關鍵詞句引導學生反復咀嚼,細細品味,生發感悟。引導學生品“切中文本脈博處”的詞,用自己各具特色的情智去琢磨、去體驗,去品味、去創造。另外還要注重對“聚焦情感噴薄點”的詞句重點玩味,用自己的感悟賦予詞語生命。
2.“想象深情”促進感悟
語言文字所描述的顯像結構本身沒有直接可感性,必須借助人的聯想化干癟枯燥的符號為形象鮮活的畫面,創造新的情境和意境,這樣獲得的感悟才是豐富深切的。
(1)在文本留白處放飛想象
留白是中國畫的一種手法,在整幅畫中留下空白給人想象的余地,作畫如此,語文教學亦如此,教師要巧妙地利用文本中的留白,給學生營造一個想象和創新的空間,讓學生在空白處放飛思緒,進入“虛靈”的佳境,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感悟。
(2)在角色體驗處放飛想象
小學生由于受知識水平、生活閱歷的限制,與文中人會存在一定的心理和情感差異,如果總以“旁觀者”的身份去感悟,即使思維有所觸及,往往也是表層感知,因此,我們要引導學生在角色體驗處放飛想象,加深對文章內涵的理解。
3.“朗讀升情”加深感悟
朗讀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培養語感的重要途徑。教學中應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讀,讀出滋味,讀出情趣,自然而然地升華情感加深感悟。
(1)在情境中讀
所謂情境,就是讀者融入書中的情節,啟動自身的非智力因素,運用移情和通感體驗等手段,達到與書中的情感趨同、角色認同和行為協同的狀態。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情境中朗讀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借助優美的音樂渲染情境,有助于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孩子是天生的表演家,教師可充分挖掘他們的表演天賦,在表演中體會情境。
(2)在比較中讀
比較朗讀就是在朗讀教學中引入比較的方法,通過多種多樣朗讀方式的比較,尋求適合特定內容的最佳朗讀方式,切實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由于學生有著各自的思想與見解,他們在閱讀時,根據自己認識問題的角度、方法、經驗,用不同的朗讀方法詮釋對文本的理解,可見,朗讀比較法可以提高學生閱讀感悟能力,陶冶情操,獲得對作品情感的心靈體驗。
三、加強“練筆實踐”
練筆實踐是調動大腦中的語言信息回放、交流、篩選,從而達到運用語言表達感悟的目的。在教學中怎樣指導學生巧練筆,勤練筆,我們認為,除了結合單元小練筆和習作訓練外,更重要的還是恰當地把握課堂練筆的時機。
(作者單位:山東濟寧市任城區長溝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