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學生 觀察力 培養
“作文是學生認識和語言表達的體現。中學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但面對目前中學生空洞干巴的作文,難以達到教學大綱的要求。究其原因是學生缺少觀察生活,積累材料的能力、寫出作文沒有真情實感。
一、授之以法,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習慣和能力
1.限量觀察法。中學生觀察,最大的毛病是粗糙或漫邊無際。得到的材料不具體,感受也就不深。克服這一毛病,可指導學生“限量觀察”,即觀察某一事物時,只觀察事物的某一、兩個方面(如觀察魚在水中游泳,可只觀察魚的外形和它的生活習性)一兩個部分,因觀察內容單純,要求明確,所以觀察得必然細致、印象深刻。
2.分步觀察。即要把觀察的事物分為若干個層次,指導學生一步一步地進行觀察。觀察景物,可分為近景、中景、遠景,或分為山水、建筑、花木等不同層次分步指導學生觀察。這樣指導觀察,因層次清楚,每一步觀察目標較小,學生不但可以看準,也容易看得細致,可為作文提供條理的詳細材料。
3.順序觀察法。即把要觀察的事物,教師以預先確定好觀察順序,讓學生按照指定順序進行觀察。如觀察一個人,可按照頭、身、四肢的順序進行觀察。還有一些事物,對它的觀察或由遠及近、由近及遠,或從左到右、從右到左,或先中間后兩邊、先兩邊后中間……怎樣觀察合理就怎樣確定順序,不可拘于一格。
4.對比觀察法。即選擇兩個同類事物,通過對比觀察,要學生同中求異。如觀察湖水可與海水對比;觀察乒乓球賽,可將對手作對比。通過對比觀察,學生可以抓住事物的特點;學生把握了事物特點,寫起作文來才不至于一般、空泛。
5.詳略觀察法。即對事物的主體、主要方面和主要階段,要作重點詳細地觀察,而對非主體、非主要方面和非主要階段,只作一般性的粗略地觀察。
二、開展豐富多采的活動,培養學生觀察事物的興趣
作文訓練的方式是靈活多樣的,要觀察事物也無奇不有。這就要求組織學生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指導觀察,培養寫作興趣。如有一次班里有位同學住院,借此機會進行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一次思品檢測,以《一個蘋果》為題,要求學生觀察當時每個學生爭先恐后請教師和班長帶“一顆心”到病床前的那種激動人心的場面。通過《一個蘋果》寫人的語言、行動、神態及人的心理活動。這篇文章同學個個寫出了自己的真情實感,語言生動、形象。此外,還指導學生緊密結合學校開展的活動。活動前布置寫具體觀察提綱;活動中指導學生觀察與要析;活動后幫助學生整理提煉。
三、精心指導,養成堅持寫好觀察日記的習慣
積累材料,平時只要注意觀察和分析,就會獲得很多寫作材料。教師在教學中應精心指導學生搜集整理,堅持寫觀察日記。觀察日記可一日一記;可寫一人一事一物,也可寫一個側面,一個場景,一個細節;可只寫一個片斷,也可寫一篇完整的文章,日積月累,對寫作大有好處。
(作者單位:山東菏澤牡丹區二郎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