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價值取向的教育,它主要的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適宜的環境是實現創新教育的前提,動手動腦的實踐活動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主要渠道。
[關鍵詞]勞動實踐 培養 創新能力
勞動課以學習自我服務活動、家務勞動、公益勞動和簡單的生產勞動為主,勞動實踐是它的主要特色。在實踐活動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我在勞動課教學中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優化活動環境,激發學生創新激情
適宜的教學環境是孵化創新人才的溫床,只有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才可以有人格的自由,學生的思維才會活躍,這樣才利于創新潛能的迸發。平時課上教師要放下架子,低下身子,到學生中去,必要時要手把手的教學生,和學生同喜同樂。只有教師和學生走在一起,縮短師生間的距離,勞動課在學生心里才會變的可親起來。
教師還要對學生多付出關心、愛心。當學生有了進步要及時表揚,要學會放大學生的成功點,忽略不足處,學生的每件作品,不管有多么的蹩腳,都寄托著他們無限的企望,手腳、頭腦再“拙”的學生也希望獲得教師的表揚和鼓勵,教師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動作,都可能改變學生的一生。許多“白癡”天才的成功正是由于對自己老師的親近,對某一科目的偏愛、執著。我校王寧同學是一名成績差、壞習慣成堆的“刺頭”。通過仔細觀察,我發現他是個愛面子的學生,針對這一點,我常常給他表揚和鼓勵,多給他露臉的機會,每次回答問題把他安排在好學生之后。一次做泥塑,別的學生都早早地把作品擺在了桌上,而他遲遲不肯拿出,在我的鼓勵下他羞怯地拿出了兩個鼻子眼都分不開家的小狗。望著不敢抬頭的小王寧,我暗暗地想,這樣的孩子再也經不住一點打擊了,他多么需要鼓勵。我便夸張地說,“呀,你的進步真快,你看這只比開始的一只要漂亮百倍了,這樣發展下去,用不了多久你就會成為一名雕塑大師了。”他聽后眼里馬上有了光彩,頭也高高地抬了起來。從此,他喜歡上了勞動課,成績也在飛快地進步。因為他既能裝也能卸自行車,便主動當起了同學們的義務修理員,他的泥塑作品也特別優秀,還多次為學校爭光呢。王寧同學的轉變,是因為他的能量在勞動課上可以自由的發揮,他的愛好得到了教師的認可。俗語說:“親其師信其道”。正是有了這種和諧的氛圍,師生間的互敬互愛,“差生”才找到了自尊,“優等生”更是如魚得水,潛能被百分之百的調動出來,創新的火花才“迸發”出了奪目的光彩。
二、打碎框框的束縛,放飛想象的翅膀
“能力是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勞動課中大量的實踐活動為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機會,教學中教師不要過于強調答案的統一,不要限制學生的方法,要允許結果的多樣化,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大膽想象。如《房間的整理》,選用同樣的生活用品,結果可以是幾種、幾十種;學生選用不同檔次的生活用品,同樣可以創造出一樣舒適的生活環境。再如,教學《毛線紡織錢包》時,不做示范直接讓學生去想象,去紡織。顏色、格式自由選擇。還引導他們:除了編織衣服、錢包,你還能編什么?許多學生受到了啟發,為自己的文具盒編了外套,給鋼筆做了修飾。老師的課桌也快要成了藝術展臺,有的學生要為粉筆盒織外套,有的要為教鞭加線墜。班干部突發奇想,為了解決亂丟紙屑的問題,號召每人編一個小紙簍放在書桌里。看學生的想象力被解放后,班級中馬上燦爛一片。再如,在教《泥工技法》中,我不對學生做任何要求,只是引導學生可依據課本中的圖形進行變化,既可有動物,也可有人物,既可做動態的,也可做靜態的,也可以根據故事塑成套的人物形象。結果同學們有的塑出了《西游記》中的人物,有的塑出了《獅子王》中的動物。六一班的學生更是機智靈活,他們集全班智慧塑造了十二生肖群像,惟妙惟肖有大家之風,他們還把這些作品送給了學校當作畢業留念。所有這些都證明了開放的勞動是智慧生長的沃土,創造來源于勞動實踐。
三、寫好觀察日記,錘煉學生的創新精神
錘煉學生創新精神是培養創新型人才關鍵的一步。陶行知先生認為:在創造勞動的烘爐里,他們漸漸地會克服自己的弱點,把自己造就成手腦雙揮的人才。
我們可以利用一些課的連續性,讓學生認真觀察的同時寫好觀察日記,如《扦插月季》、《種向日葵和篦麻》、《幼樹的管理》等課都需要學生長時間的觀察管理,有的需要每天澆水,有的需要施肥,有的需要剪枝除草。學生在知識豐富的同時毅力也越來越堅強。我班有名的“淘氣生”李成,在我的正確引導和管理下逐漸愛上了勞動課,他為了管好自己的向日葵,天天堅持澆水、施肥、除草、滅蟲,各道工序有條不紊,觀察日記就記了兩大本,最后向日葵獲得了豐收,作文水平也跟了上去,由觀察日記改編的童話《向日葵夢游記》還得了獎。由此可見,記觀察日記對錘煉學生勇于開拓、進取等多項創新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單位:山東濟寧市任城區長溝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