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學歷史 課堂教學 國情教育
一、要向學生講清歷史課教學中進行國情教育的重要性
國情教育必須寓于歷史教學活動之中,緊密結合歷史教材,以便得出結論。在國情教育中,教師要充滿感情,表現出主觀上的愛和憎,贊美和批判等鮮明的階級感情,只有這樣,才能以生動的歷史事實感染學生。
二、要進行五千年燦爛的中華文明與民族優秀傳統的國情教育
中華民族以高度的智慧和能力,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對人類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由中國人民培植的優秀文明傳統,從古至今,一代代相傳,一脈相承,這些優秀傳統被繼承和加以弘揚,與社會主義思想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我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所以歷史教學中也應進行這方面的國情教育。
三、中國人民的奮斗史教育
在近代,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殘酷剝削和壓迫,造成了中國近代的落后;“五四”運動后,真正救國救民的責任落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人階級身上。我們要在中國近現代史教學中,向學生進行光榮革命傳統的教育,讓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教育的意義,從而使學生自覺繼承革命傳統。
四、社會主義必然性的教育
我們要在中國現代史的教學中教育學生,讓他們了解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和只有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中國才有光明的前途。在生產力不發達、不富裕的國家,只有走社會主義道路,人民才能幸福。
五、社會主義建設成就教育
在中國現代史的教學中,要給同學生講清講足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還要使學生了解,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情況,教育學生深刻理解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和改革事業的長期性、艱巨性,以及將來擔負起社會主義建設的重任。
六、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方法進行國情教育
進行國情教育必須以歷史唯物主義作指導,對歷史國情知識,進行科學分析,去教育學生認清國情發展的真正規律,預見其發展的必然趨勢。
七、運用比較方法進行國情教育
國情教育要進行歷史的縱向比較,求同存異,或者求異存同,從而探尋正確的道路和適宜的措施。國情教育只有將它放到同一歷史時期內,進行不同國度的橫向比較,才能找出國情中的長短差距,探求適合本國國情的各種問題的答案,才能發人深省,催人奮起。
八、從實際出發,進行國情教育
國情教育必須從教育的對象學生出發,必須從實際出發,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思想與現實存在的一些不夠正確的認識問題,從而使學生能夠正確地認識我國的國情。
九、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國情教育
除課堂講授外,還可組織一些其它的活動。如參觀、調查、訪問、搞專題報告會,等等。在教學中要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如使用教學掛圖、幻燈、錄像等,使之真正把課內外的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從而達到向學生進行國情教育的目的。
(作者單位:山東菏澤牡丹區第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