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提問 興趣培養
一、巧設疑問,激發興趣
課堂提問,問題涉及要講究發問方式,改變提問角度,使問題提的巧,發人深思,要力求新穎,講求新意能到激發情趣,切忌問題提出平平淡淡,老調重彈。例如,在講《蘇州園林》時,教師導入新課時可以這樣設計問題:同學們,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游蘇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蘇州美在園林,蘇州園林有什么特點呢?它美在何處呢?下面同學們園讀《蘇州園林》之后,回答老師的問題。”這樣設疑導入,即創設了問題的情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問題的指向性非常明確,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二、善于設置矛盾,激活思維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敢興趣的,為此,教者應當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當學生急于解開這些“沖突”(問題)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上海的于漪老師在教《孔乙己》一文時,就很注意發問的技巧。她一開篇就問學生,“孔乙己姓甚名誰?”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一下子回答的問題,很自然迫使學生認真地研讀課文。可見,抓住契機,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值得一提的是,課堂上設置問題的“矛盾”,應從實際出發,不能故弄玄虛,把學生弄糊涂。
三、曲線提問
課堂的提問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啟發性就不強,久而久之,學生對這樣的提問會感到索然無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思維的發展。假如我們把問題換成“曲問”、“活問”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并且要求他們在思維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小橘燈》一文中寫道:我低聲問:“你家還有什么人?”?她說:“現在沒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讓學生分析小姑娘話沒說完的原因,可以這樣問:“小姑娘話沒說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當學生給予否定回答時,又繼續問:“既然知道爸爸的去處,為什么不直說?”有的學生會說“怕別人知道”、“當時不方便說”,在這個時候,就可以提出關鍵的一問:“文章這樣寫小姑娘,表現了她怎樣的性格特點呢?”很明顯,因為有了前面第一處的“曲問”,學生是比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處“機警、樂觀”的性格特點。
四、提問要注意分層次設計
要上好一節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處,從整節課、從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從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創新源之“好奇”與“質疑”課堂上適時適度、而且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作者單位:山東鄆城程屯鎮錢樓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