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語文 教學方法 朗讀
一、指導學生正確朗讀
學習一篇新的文章,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正確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掃除知識障礙,這是閱讀教學的第一步。
1.指導學生讀課文,要求學生用普通話,聲音響亮,讀準字音,不丟字、不添字、不重復、不讀破句。如朱熹在《養正類篇》中說的“凡讀書……須要讀的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
2.讀課文教師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切不可讓學生讀上一篇就草草收兵,讓讀書僅僅成為閱讀教學中的一個過渡環節。教師要讓學生在反復的讀中,讀出感受,讀出味道,讀出情形。
3.采取多種形式,充分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一味地讓學生讀、讀、讀,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厭煩和怠倦,指導學生朗讀,要在讀的形式上想點辦法,如舉行朗讀比賽,學生朗讀時放些相應的背景音樂,分角色朗讀等等,創造情景,營造氛圍。有了多種形式的讀,提高了學生讀書的興趣,學生在讀中逐步感受到文章的魅力,讀出文章的品味,這樣保證了朗讀的質量,學生自身也得到進步。
二、引導學生感情朗讀
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這是閱讀教學的第二步。有感情朗讀,這是對學生情感熏陶,藝術感染有效載體,也是學生理解,感情課文的主要手段。
1.引導學生感情朗讀課文,要以理解課文內容為基礎,同時感情朗讀又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隨著朗讀的不斷深入,學生對文章的內容,語文文字的內涵,作者思想感情有著新的感悟,會產生這樣那樣的疑問,有著不同的情感體驗,這時閱讀教學漸進“佳境”。教師應適時巧妙地引導學生在“讀與思”中去咀嚼語文文字的滋味,領悟語言文字的內涵,體驗文章的情感,讓學生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在感悟中受到藝術的感染,情感的熏陶。
2.引導學生感情朗讀,要在朗讀技巧上加以指導。感情朗讀課文,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文章的內容,注意句子的停頓,把握好重音,控制好語速,運用好語調,把文章所蘊育的感情讀出來。
3.感情朗讀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由于學生在知識水平、生活經驗、思考問題的方式上,存在著個體差異,對文章的理解、情感體驗也就有著不同。所以,教師要尊重學生們的獨特感受和獨特見解,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的過程。
三、引導鼓勵學生品讀課文
讀既是教學內容,又是教學手段。閱讀教學中,以讀代講,以讀促思,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與感悟,讓學生品讀的過程中,品讀出語言文字的特點及內涵,品讀出文章的神韻,品讀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激起情感共鳴,達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在品讀的過程中,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認識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思維,這樣,培養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實踐能力,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作者單位:山東菏澤牡丹區北城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