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 教學目的 人文素養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養成勤查字典詞典的習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養成留心觀察、認真思考、勤于動筆、認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習慣……樂于把自己想說的話寫下來”等等。在學習和探索中,雖然也發現許多觀點和方法很獨到,很新穎,但操作起來,好象又不太好把握,始終沒有現成的適合于我的答案。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怎樣才算是搞好小學語文的素質教育,達到新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的要求呢?通過這幾年的學習和實踐,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在思想和觀念上要實現“著力于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學習態度、情感、習慣、方法和文化底蘊等基礎素質的培養”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素質的提高,智力因素起決定作用,非智力因素起重要作用,新大綱強調知識、能力素質的同時,要求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習慣、方法和對語文學習的情感。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養成勤查字典詞典的習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養成留心觀察、認真思考、勤于動筆、認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習慣”,“對寫話有興趣,樂于把自己想說的話寫下來”等等。
二、在教學目的和要求上要以“適當降低要求,留有發展空間”為目的
原教學大綱存在要求偏高、難度偏大的問題,如要求小學生劃分段落,歸納中心思想,理清句與句、段與篇的關系……這樣的要求無疑會加重小學生負擔,影響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新大綱站在可持續發展的高度,適當降低教學要求,讓學生有自主學習語文的時間。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樹立“著眼學生終身發展,培養學生全面語文能力”的教學觀念,通過自己的教學,使學生能掌握適當的方法,摸索語文學習的途徑,不斷形成獨立學習語文的能力。通過自己的教學,培養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的興趣和習慣,使其一生中能夠主動地探索教師未教過的知識,不斷為豐富自己的語言文字儲藏量去搜尋和積累知識,厚積薄發,適應各種工作實際的需要。
三、要將“全面提高人文素養”具體化
傳統的語文教學的思想性往往局限于“政治思想道德灌輸”,這種教育常常游離于語言文字的教學之外,使語文教學與思想教育變成“兩套人馬”,貌合神離,效果較差。同時,現實的語文教學中又存在“繁瑣機械分析,缺乏人文精神”的傾向。新大綱結合語文學科的特點,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人文素養”包括“愛國主義精神、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科學的思想方法和思維品質”、“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語文作為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其蘊涵的人文素養、民族精神和歷史底蘊熏陶、感染、促進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人文精神應該成為語文的靈魂,失去人文精神的語文教學是干癟的,因純屬說教、故作姿態而顯得蒼白無力,毫無意義。強調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是對語文教學本質的追溯和回歸。將思想教育納入人文素養培養的范疇,就是將思想教育納入了語文教育本身,思想教育的實效性也落到了實處。
(作者單位:山東鄆城縣丁里長鎮蘆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