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主體功能區戰略”讓增城既有了金山銀山,又有了綠水青山,并出現了工業、農業、旅游業發展的集聚效應,可謂一舉多得

去增城采訪的路上,同行的中央黨校的的曾業松教授就先給我們做起了導游。在他的介紹下,我知道了有著中國著名的“牛仔之鄉”美譽的新塘鎮就在增城,而連續舉辦的七屆“中國國際牛仔服裝節”更是讓增城名聲大振。
而今天,再一次吸引人們眼球的是使得它的縣域競爭力持續發展的“三大主體功能區”戰略:南部作為重點開發的新型工業園區,中部作為優化開發的生活安居文化休閑區,北部作為限制工業開發的都市農業和生態旅游區。
這讓增城既有了金山銀山,又有了綠水青山,并出現了工業、農業、旅游業發展的集聚效應,為經濟和生態的和諧發展提供了可貴經驗。
新戰略的實惠
《經濟》:現在的三大主體功能區是由三大功能圈南部即經濟教育產業圈、中部都市生活圈、生活旅游圈演變而來的,為什么會做這種改變?
朱澤君:之所以有這樣改變,是因為我們對自己不同區域的資源優勢和區位條件等有了更清楚的把握。所以從2002年開始,增城因地制宜將全市1616平方公里劃分為南中北三個功能圈,形成三大主體功能區 。
起初壓力也很大,也有懷疑,通過這些年一步步地按照科學的規劃來發展,老百姓已經從以前的懷疑 ,到半信半疑,再到現在的堅信不疑了。
《經濟》:前幾年人們說起增城還是“廣州郊區”,而現在獲得了“世界和諧城市提名獎”、“全國綠化模范縣(市)”,有越來越多的國內外企業落戶這里,甚至很多廣州市民都在這里買房子,在這些變化中,“三大主體功能區”戰略起了什么作用?
朱澤君:“三大主體功能區”戰略既為增城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和三次產業之間的協調發展奠定了基礎,又為統籌城鄉發展,促進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實現空間均衡找到了新路。
通過推進三大主體功能區建設,使增城在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不斷得到優化,資源環境承載力也不斷得到增強,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實現雙贏。目前,廣州本田增城工廠、福耀玻璃等優質龍頭企業紛紛落戶增城,年產值超億元的企業由2000年的7家增加到2007年的71家。北部生態保護區因為人口的大量轉移減少了對當地環境資源的壓力,人均綠地面積從2000年的4.73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15.8平方米,森林覆蓋率達51%。
通過推進三大主體功能區建設,區域間公共服務的差距不斷縮小,南、中、北各功能區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不斷提高。2007年全市納入低保人數達2.6萬人,實現了“應保盡保”。
南部發展先進制造業也為中部、北部提供大量的財力和就業崗位,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為農村轉移農民,減少農民、富裕農民創造了有利條件,我市農民的工資性收入由2000年的1507元增加到2007年的3959元,增長1.62倍;中部為南、北部的居民提供了一流的生活服務環境;北部為中、南部地區營造優越的生態環境,提供了優質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氣,創造生態反哺工業的良好效應,使南部的經濟發展環境更具有競爭力。
通過推進三大主體功能區建設,一、二、三次產業逐步實現了集群集聚發展,南部的汽車摩托車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牛仔休閑服裝產業,中部的文化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北部的生態旅游業和都市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勢頭日益明顯,規模效應不斷增強。
同時,促進了各種資源的優化配置,全市的綜合競爭力和發展后勁明顯增強,城市的形象和知名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對土地、資本、人才、技術等發展要素的吸引力不斷增強。比如在招商引資方面,我們唱起了“選擇”歌,我們有優勢擇優選強,目前,僅在東部汽車產業基地,就有30多個優質項目在排隊等候入駐園區。
“吃螃蟹者”的經驗與困惑
《經濟》:今年1月,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黃龍云在廣東省主體功能區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說,增城通過推動三大主體功能區的規劃建設來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做法,在廣東乃至全國是先行的。作為第一個吃螃蟹者,增城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
朱澤君:增城今天的發展不僅僅是自己的創新,還有一些是學習和借鑒了別人的經驗,但我們不是“拿來主義”,而是在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有效地借鑒、學習和嘗試先進經驗。
增城就是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尚未開展主體功能區建設時探索出的走工業發展與生態保護良性融合的之路的新模式。如果沒有解放思想想,轉變發展思路,恐怕不會有今天的“增城模式”。
凡事以市民是否得利為前提,堅持以人為本,以人民群眾滿意為目標,這是根本。
發展目標要明確,發展思路要清晰,發展定位要科學,措施要具體,落實要到位,這是實現一個地區科學發展與和諧穩定關鍵。
明確了南中北三大主體功能區后,按照“總體規劃、分步實施,政府主導、市場運作,龍頭帶動、協同推進”的思路,讓主體功能區建設從設想變成現實。這也是很重要的步驟。
其中,一定要明確,該由政府管的事情,要管好管活,該市場干的事情,放開讓給市場,該進就進,該退就退,進退自如。政府要做的就是要 主導發展的方向,發展理念、發展方式、以及發展規劃,大方向有了,基本上不會跑偏。
另外,要建立一套科學的績效考核和評價體系,這是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重要保障。增城先行一步,實行分類考核。在經濟發展方面,北部鎮只考核農業和服務業產值,不考核工業,而南部和中部則側重于考核工業總產值。
統籌兼顧,機制保障也很重要。推動主體功能區建設必須統籌兼顧各功能分區的發展需求,科學配置各類資源,尤其是要保障生活在不同區域的人民共享發展成果,推動各主體功能區真正實現互補互動發展。
《經濟》:增城對行政區劃進行了全面整合,其中把原有的新塘鎮變成了由11個鎮街合并的一個全新的新塘鎮。并鎮在哪些方面確保了三大主體功能區順利推進?
朱澤君:2004年增城采取了動作非常大的“撤鄉并鎮”措施,將原有的16個鎮(街)調整為6鎮3街。其中南部原有的11鎮街合并為新塘(五鎮合一)、石灘(三鎮街合一)、中新(三鎮合一)三個中心鎮,以利于形成城鄉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并鎮前,南部的新塘鎮原來有84.68平方公里,通過多年的發展,拓展發展的空間非常有限,而周邊一些小城鎮各自發展工業,各鎮之間惡性競爭,基礎設施出現重復、低效建設,甚至由于各鎮發展思路不同連公路都難以銜接。并鎮后從根本上克服行政管理體制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在更大范圍內集中、有效、合理地配置生產要素和人力資本,能有效促進主體功能分區建設。目前新塘鎮轄區總面積280.48平方公里,大大拓展了新塘的發展空間,有利于形成產業集聚。
并鎮提高了行政效率和財政資金使用效能,區劃調整后,新塘、中新、石灘的行政事業部門共減少128個,中層干部共減少101人。此一項就可以節約業務經費數百萬元,而且公務用車也大為減少,降低了行政運行成本。
增城區劃調整后,各中心鎮通過聚集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大力推進中心鎮建設,集中財力促進優質學校、醫院診所、行政辦事機構、商貿超市、文化娛樂等設施向城鎮集中,促進農村周邊產業、資金和勞動力向城鎮集中。僅在教育方面,增城就累計投資約30億元,撤并中小學校162所,全市普通高中優質學位占79.3%,成功創建了廣東省教育強市。
《經濟》:您在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研討會上曾表示,目前增城發展還存在一些困難,請您詳細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
朱澤君: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已要靠優秀人才,二靠科學規劃,三靠先進產業,四發達的交通,五是優質高效政府。
目前,通過與其它更發達的地區相比,我感覺到我們最大的差距在于人才,我們的人才相對比較缺乏。因此,集中精力培養、引進一大批高素質的人才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