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一個出了車禍的孩子被人送入急診室,院方要求救人的摩托車司機交納押金,之后才能搶救這個孩子。司機說,他手頭沒有用來交押金的現金或支票,但如果醫院同意的話,會在第二天及時補交。接待他們的護士沒權利收治這個孩子,于是前去咨詢恰好在當晚值班的一名醫院負責人。負責人沒有點頭,最終導致孩子不幸夭折。
隨后,這名醫院負責人去確認孩子死亡的時候才發現,原來他就是自己的兒子。假如得到治療,孩子本可以獲救。
故事二:安東尼奧有個幸福的家庭。一天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他遇到了煩人的交通堵塞,并且發現有個人開車橫沖直撞,把所有人的去路完全封閉了。那人驅車靠近安東尼奧的汽車,超車方式非常粗魯,還差一點發生剮蹭事故。當時安東尼奧很想出言教訓他,并且攔住他的去路,不過他轉念一想:“可憐的人!他這么緊張急迫,天知道是不是遇到了什么重大問題,而且須要盡早到達目的地!”
帶著這種想法,他完全停下車,讓那人的車開了過去。安東尼奧到家之后得知,他3歲的兒子遇到一場嚴重的車禍,并且已被妻子送到醫院。他立即趕往醫院。到了那里,妻子沖進他的懷抱,并安慰道:“感謝上帝,一切都好。醫生及時趕到救了咱們兒子的命,現在孩子已經沒危險了。”
在松了一口氣之后,安東尼奧請求見見醫生,以示感激。看到那位醫生時,安東尼奧大吃一驚,原來他正是1小時前自己讓路的那個急匆匆的開車人。
兩個結果:我們應當隨時準備幫助他人,而不視對方的外表或經濟狀況而定。請試著透過外表來看別人。讓我們想象,在令人費解的行為背后,有著一段故事和一個促使這個人如此行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