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會10多種樂器的演奏;她從小學習繪畫,素描已通過十級考試;學校的大小活動中,她是神采飛揚的主持人。她就是姜堰二附中初三(1)班的班長張靜怡。藝術是張靜怡的最愛,她總是說:“學習的過程是辛苦的,但結果是甜蜜的。”
張靜怡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父母對她的培養不遺余力,只要張靜怡感興趣的,他們都會盡量創造機會讓她去學習。小學吋,張靜怡迷上了少數民族樂器葫蘆絲,爸爸特地跑到南京幫她選購。癡迷的她學得太勤奮,沒多久竟然把葫蘆絲吹壞了,爸爸很快又給她買了一個。
小學起,張靜怡就跟著一位音樂老師學習電子琴。有時候媽媽因為工作的原因不得不讓她一個人去老師家學琴。“背個電子琴,自己騎自行車去老師家,那架電子琴真的好重啊!”張靜怡對那段學琴的經歷記憶猶新。
藝術學習的訓練,很多時候是單調的,重復吹彈一樣的音符,反復,臨摹同一幅圖畫,不免讓人感覺枯燥。“但每學完一首新曲,都會得到老師的表揚和鼓勵,這讓我忘了所有的苦惱和不愉快,完全沉醉在喜悅之中。”張靜怡的臉上笑容燦爛。
演奏、繪畫再優秀,也只是“副業”。愛好廣泛的她在文化課的學習上也從未懈怠過。
成績優異的張靜怡對英語尤感興趣,英語口語是她的強項。今年夏天,姜堰市舉行英語口語大賽,學校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海選。張靜怡還清楚記得當時的情形:“規定題目之后是評委隨機提問,其他的選手都是觀察抗震救災圖片,然后口頭描述,輪到我時卻要回答地震或臺風來了該怎么辦。”面對挑戰,張靜怡沉著應對,思考了片刻,機敏的回答給評委留下了深刻印象,最終成為學校受訓3人組的一員。
初步的過關讓張靜怡很興奮,不過考驗與磨練隨之而來。因為同時她還要備戰“金鑰匙”科技競賽,兩頭奔波,張靜怡苦不堪言,但是她堅持著。
英語口語大賽的日子一天天臨近,這時候老師卻告訴她,由于她的語音、語調還不夠標準。可能要被淘汰。聽到這個消息,張靜怡臉上的笑容消失了。回到家后,她對著鏡子練動作、練口型,一有機會就跟媽媽用英語對話,練到最后竟然連夢中都在講英語。她的努力終于得到老師的肯定,她如愿參賽,并獲得了姜堰市英語口語大賽一等獎,隨后又代表姜堰市參加泰州市英語口語大賽獲二等獎。
多年來,“學生干部”這四個字一直伴隨著張靜怡。班級和學生會的工作占用了她許多學習時間,可張靜怡卻感到無比充實,她說:“一邊努力學習,一邊配合老師開展班級管理工作,我從中體會到了其他人感受不到的快樂,這種快樂是雙重的,比考試得第一名還讓我興奮。”
班長是聯結同學與老師之間關系的紐帶,“得罪”同學是常有的事。不過張靜怡總能保持樂觀的態度,以積極的方式去處理,“原則不變,方式轉變”是張靜怡做班長的準則。除了班長,張靜怡還是語文課代表,而她的班主任恰恰又是語文老師。張靜怡大膽進言,由她來布置每天的語文作業,老師果斷地把“權”放給了她。擁有權利便意味著需要更多的付出。每天,她要先對作業進行一次篩選,自己做一遍后,再在班上簡要地解釋一下,講解大致的解題思路,然后由大家商定必做的題目,也鼓勵各人根據自身實際選做部分題目。不過,她規定班上同學每天要做一篇閱讀理解。“這樣既減少了作業量,節省了時間,讓我們的課余有了更多的時間自由支配,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語文學習需要長期積累和訓練,所以堅持每天做一篇閱讀題。能夠幫助大家提高語文能力。”談到這一點,張靜怡顯得很是得意。
整個訪談過程,張靜怡的臉上總是洋溢著自信與快樂,祝愿這顆青春、燦爛的心陪她走向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