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在7月16日“江蘇—綿竹中小學生手拉手、同成長”夏令營的開營儀式上第一次見到陳思思的。思思作為四川綿竹地區的學生代表上臺發言,臉上洋溢著自信純真的笑容。兩個月前的那場牽動世界的大災難似乎并未在這個13歲的女孩身上留下多少不幸的印跡。“我們一定會挺起胸膛,戰勝困難,努力學習,鍛煉自己,長大為祖國的明天更加燦爛輝煌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鏗鏘有力的話語贏得了現場一片熱烈的掌聲。
思思是四川省綿竹市漢旺鎮教育中心初一(4)班的學生,7月中旬,她和家鄉其他49名同學一起來到江蘇宜興參加兩地學生夏令營活動。思思所在的漢旺鎮教育中心是綿竹最大的鄉鎮學校,然而,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這所距汶川縣映秀鎮30公里的學校遭受了毀滅性的破壞,所有的校舍在瞬間變成了一片廢墟。
回憶起兩個月前的那場大地震,思思已經很平靜了。5月12日下午兩點多,思思和同學們正在教室里上課。突然,她感覺課桌猛然晃動起來,起初她還以為是哪個男生惡作劇,隨即就有同學大喊起來:“地震了!大家快跑!”思思和同學們下意識地往教室外沖,下樓時,屋頂和墻壁不時有石灰塊落下,等他們跌跌撞撞地沖到操場時,整幢教學樓已經岌岌可危。由于極度的緊張和驚恐,思思的哮喘病突然犯了,呼吸非常困難。危急中,老師和同學忙把她送到附近的醫院,幸好治療及時,病情得到了控制。重新回到學校時,思思的爸爸也趕到了,父女相見,悲喜交加。因為擔心媽媽的安危,他們急忙往家趕,一路上,只見許多房屋都成了廢墟,到處都是斷壁殘垣,思思的心里更加難過與忐忑。艱難地走到了自己家門口,思思和爸爸驚喜地發現,自己家的房子沒有倒塌。很快,在屋子后面思思看到了媽媽的身影,一家三口激動地擁抱在一起。劫后余生,沒有什么比家人團圓更幸福的事了。因為震后飲用水緊張,那天的晚飯,媽媽只煮了一鍋素面,而且面還是糊的,但思思覺得那鍋面特別香。
雖然自己家的房子沒倒,但也成了危房,而且余震頻頻發生,思思和全村人都住進了政府臨時搭建的帳篷里。學校也成了一片廢墟,思思和同學們在臨時的帳篷教室里復課了一個星期,2008年春學期就這樣匆匆結束了。
震后半個多月,思思從同學那里得知,離她家不遠的武都鎮九嶺村災民臨時安置處需要義工,她立刻有了想去的念頭。想到地震時老師同學對自己的照顧,前來救災的戰士們辛苦的勞動,以及各方志愿者無私的付出,思思覺得自己應該盡一份力。家人對思思的想法也很支持。
思思說,現在回想起來,當義工的一個多月讓她受益匪淺,也讓她終身難忘。每天早上不到6點,思思就起床了。7點鐘,騎自行車從家里出發,半小時后到達安置點。這個安置點接納的都是一些老人和病人。思思的主要工作是負責他們的一日三餐。系上圍裙,戴上口罩、帽子和手套,在臨時食堂幫老人們打飯,對前來打飯的每個人都熱情地招呼:“你好,歡迎前來用餐。”因為工作的一身行頭,思思常常熱得汗如雨下。等所有人吃過后,他們才能吃上飯。吃過飯后,思思又得立馬幫忙收碗,洗碗。一日三餐,都是如此。除了當好“伙夫”外,思思還要幫生病的老人去帳篷醫院掛號拿藥。震后災區的灰塵特別大,常常是一輛車經過后,漫天塵土,讓人睜不開眼。但為了這些孤寡的老人,思思覺得自己苦一點累一點根本算不了什么。
已經是初夏時節,白天的臨時帳篷里非常熱。忙完活后,思思會給老人們扇扇風,陪他們聊聊天。對于這些老人來說,更需要的可能是心靈的慰藉。思思大部分時間是當一個忠實的傾聽者,偶爾她也會講些笑話逗老人們開心。安置點里有一個可憐的老婆婆,兒女都在地震中遇難了。思思對她特別關心,常常安慰她,還幫她剪指甲。老婆婆多次感動得熱淚盈眶。
一天的工作忙完,往往已是晚上8點。思思拖著疲憊的身體騎車回家,到家后總要躺下歇一會兒才緩過勁來。有時候回來得早些,她還會幫爸爸媽媽做晚飯。身體雖然很累,但是心里卻很充實快樂。
回顧過去的這場恐怖的災難,思思樂觀地告訴我,雖然失去了舒適的家,也失去了美麗的學校,但是她從災難中也收獲了很多。她比以前更懂得感恩與珍惜,更愛自己的父母,也更加自立和堅強。而且她還驚奇地發現,以前自己很內向,怕和陌生人說話,可現在變得開朗了,愛與人聊天了,她覺得這一點可能得益于她的這段義工經歷。
采訪時,夏令營活動中和思思在一個陶藝小組的兩個宜興外國語學校的女生對思思的經歷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她們很認真地傾聽我和思思的談話,深深地被思思的堅強與樂觀感染著。和思思結對的宜興女孩叫華夢穎,她倆認真地在共同制作的紫砂壺上刻上了兩人的名字,還在壺底寫下了3個字“莫相忘”。兩個可愛的女生一起捧起了這個象征兩人純潔友誼的紫砂壺,在鏡頭前留下了快樂永恒的瞬間。
和思思分別后,我常常會想起這個可愛的女孩,想她這會兒應該已在新的校園新的教室里學習了吧,她的生活也應該漸漸回復到往日的寧靜與平和了吧。夏令營開營儀式上懸掛的橫幅上有一句話,寓意很深刻,一直印在我的腦海,把它送給思思和所有災區的同學:“把臉迎向陽光,就不會有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