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4天,票房過1億。
上映18天,票房2.6億人民幣。
連續上映一個月,票房超3億。
上映伊始,毀譽參半。
從史詩大片的宣傳轉向了娛樂大片,勵志大片的造勢。

這,就是《赤壁》,火燒票房的《赤壁》。
大明星,大導演,大投資,大制作,大宣傳,大炒作。
7月10日,《赤壁》正式公映,這把大火,從此燃遍內地票房,直到海外市場。
不過,觀眾看后反應兩極,一方面叫好者有之,另一方面,網上惡評如潮。但不可否認的是,《赤壁》在票房上無疑取得了成功。
心理學角度的窺探
在《赤壁》公映之前,筆者無意間問了幾位朋友,他們都說會去看《赤壁》,因為覺得這個電影很吸引人。

在看過電影之后,朋友們相聚,都在說《赤壁》的不好。其中一個人突然說:“既然這么不喜歡,為什么我們當初選擇買票去看呢?”
很多觀眾都對《赤壁》感到不如原來期望的好,可是仔細想來,在電影公映之前,都是滿懷熱情地去看《赤壁》的。也許這個電影不喜歡,但是買了票,已經讓電影獲得了想要的票房了,喜不喜歡,只能是自己體味了。其實,不光是《赤壁》,很多大片在觀眾買了票觀看之后都大呼上當,但是大片已經得到了想要的收益,至于毀譽已經不是那么關心了。所謂叫座不叫好,就是這個情形。
那么,在最初的時候,為什么觀眾們會心甘情愿地掏腰包呢?一位營銷專家從心理學角度入手,做出如下解釋:
梁朝偉、金城武等一干大腕都有著不俗的演技,在觀眾們看到之前他們的一些作品中,他們所飾演的人物多數是非常逼真,所創作的影片大多是比較值得觀看的電影。于是觀眾不由自主產生了一個判斷:他們出演的影片,很有可能是精品。因而觀眾們選擇了買票看電影,期望能看到一部好片子,結果可能是不盡如觀眾們的意,不過,票房如意了。對于名演員的信任,是觀眾買票的原因,也是票房的保證。這就很好地說明了為什么現在的大片中總是要采取巨星云集的方式了。
由這位專家的分析,可以看出一些《赤壁》“拉票”方法的端倪:
第一,《赤壁》的投資方是很清楚觀眾心理的:好演員+好導演+大制作=好影片。于是,在宣傳時,觀眾們會很“頻繁”地看到:吳宇森導演,梁朝偉,金城武,林志玲,胡軍,趙薇一系列星光閃耀的名字,以及國產電影史詩級大片之類的字眼。這實際上是宣傳方給觀眾的一些心理暗示:這有聲名顯赫的導演,有著許許多多的影帝影后,還有著高投入的鴻篇巨制,你覺得這部影片會拍得不好嗎?而大部分的觀眾們,也正是由于這一個很“明顯”的“暗示”,覺得《赤壁》會是一部情節場面都上佳的影片。于是,觀眾們在宣傳攻勢的誘導下,走進了影院。
當然,不排除有一些觀眾就是追星族,就是沖著某位明星去的,但是大多數觀眾的確是受到了上面暗示的影響。
一位受訪的普通觀眾說:“當初我在很早就聽到有這部影片,而且當初的宣傳中還有周潤發,雖然由于一些原因變成了金城武,但是這部影片仍然是眾星云集。我就想看看,眾星云集的電影,是個什么樣子。”
于是,觀眾們就買了票,雖然電影不叫好,但是商家樂不可支。
第二,在心理學上,人們的行為心理中有一種類似于條件反射的心理,叫做回饋。也就是說,當一方主動示好的時候,另一方大多數做法會是回應,并且予以相應報答。
作為深諳此道的宣傳者,當然會抓住人們心理的這一點“條件反射”大做文章。于是可以看到,導演演員一次又一次在各個節目中出現,無論是“暢談”心路歷程,還是才藝展示,抑或是“獻拙”,忙得不亦樂乎。
這一系列的宣傳行為,一方面是在推動影片人氣,另一方面其實就涉及到了上面的回饋,也就是,演員們在努力地向觀眾們示好,即:我向你展示一些我的“隱私”,展示一些我的能力,請你以買票的方式來回饋我的付出。
這個宣傳手法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見的,比如外國常有的某募捐組織送給路人一些鮮花,而路人的回饋就是捐一些錢。成功地利用這種手法,也會得到很大的收益。
由此看來,真正拉動觀眾們掏腰包買票的,其實是那些運作高手的運作,并不一定是影片本身。現代商業運作中,不乏此類例子。
《赤壁》團隊精于商業運作
《赤壁》,無論其內容如何,反響如何,商業上的巨大成功,無人可抹殺。畢竟,對于一部電影來說,票房才是硬道理,再好的情節,再好的創意,如果票房冷冷清清,劇場門可羅雀,那么,這部片子即使可能會獲得很好的口碑,但投資收不回來,在商業運作仍然是失敗。
可《赤壁》為什么會獲得這么大的收益,這與它的前期商業運作是息息相關的。
在《赤壁》推出的前期,吳宇森導演攜主創人員,在各媒體中頻繁出鏡。于是,網上不時出現這樣的新聞:“《赤壁》主創人員現身×××”;“《赤壁》的××看點”;在電視上,各檔娛樂新聞鋪天蓋地地宣傳,梁朝偉、林志玲幾位明星也奔波于各娛樂節目之間,時而在這個節目中表演才藝,時而又在那個節目中接受訪問,為《赤壁》造勢。同時,推出一些精美的有爭議的海報,放出一些小小的宣傳片段視頻,吊足了觀眾的胃口。
這樣的宣傳手段雖然并不新鮮,但是與大多數大片的韜光養晦相比,《赤壁》可謂是鋒芒畢露。畢竟,在目前華語市場環境下,由于大片的數量越來越多,單純的大片宣傳已經不能像早期那樣吸引大多數觀眾的眼球了,只有果斷拋出自己的亮點,去讓人注目,才有票房吸引力的基礎。《赤壁》除了名導演名演員的亮點之外,所選擇的時機是奧運前上映,也是有很深入考慮的。因為在當時,隨著奧運會的即將進行,一切與中國相關的文化元素都已經被發掘出來,引起極大的關注度。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中最令人驚心動魄的一戰的赤壁之戰,當然也是吸引人眼球的元素之一。在這個檔期推出《赤壁》,較奧運后推出,其潛在的心理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赤壁》的另一個令人很有思考價值的宣傳手段是利用博客。在目前,網絡上的博客已經不單單是一種發表文字感想的方式了,很多時候,博客可以作為宣傳手段之一。據網易有道搜索提供的數據,在今年春夏話題榜的電影榜中,《赤壁》高居話題總量的第三位。前期宣傳和明星加盟對于《赤壁》這部電影的造勢固然非常重要,可是一篇篇博文寫著同樣的話題,又是對《赤壁》本身的一種宣傳。看著越來越多的《赤壁》的字樣,讀者們勢必會對電影產生足夠的興趣,最終在公映期間掏腰包,去看電影,這就是宣傳的目的所在。
“票房已經不能和電影質量畫等號的今天,如何用一波又一波的宣傳吸引觀眾的眼球,《赤壁》的運作,無疑是一個值得考慮的范例。”一位專家如是說。
《赤壁》的成功有其偶然性,但是也有商業化運營的必然性。在商業化社會如何成功地引領消費者,給予消費者先入為主的意識,是商家所要著手考慮的新型競爭手段。《赤壁》在賀歲檔會推出下半集影片,還會有怎樣的運作方式,還會有怎樣的票房收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