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東 編譯
從未來發展的角度看,軍用領域輕武器及其彈藥的發展已經達到了現有技術的極限。至于現在熱門的模塊化與輕量化,嚴格說只是一種技術完善手段,而不是最終解決方案。
今年的《簡氏步兵武器年鑒》已經是第34版,但令人尷尬的是,相比之前的版本,缺乏足夠有新意的內容。之前的幾年間,新口徑的推陳出新曾讓人充滿期待,然而事實上卻是“雷聲大,雨點小”,新式器并未像預期那樣被軍方采納,槍、彈系統發展停滯不前的事實令《簡氏》也感到吃驚。在中東和阿富汗持續不斷的軍事行動致使各國首先要確保作戰部隊擁有充足的武器和彈藥供應,現實的需求分散了國防資源的投入力度,因此在2008~2009年度的《簡氏步兵武器年鑒》中,下一代輕武器和彈藥的突破性進展仍未現身。
步槍/輕機槍系統
如2007~2008版年鑒前言所述,從未來發展的角度看,輕武器及其彈藥的發展在軍用領域已經達到了自身的極限。過去的一年正好是采用長行程導氣式系統的AK47步槍誕生60周年、阿瑪萊特公司采用氣吹式導氣系統的M16步槍誕生50周年。兩種系統本該到了光榮退休的時候,但從目前來看,它們依然在世界范圍內保持著青春活力。盡管從外形上就可以發現,現在掛滿了各種附件的M16系列與最早期的M16已不可同日而語,這些附件也的確使武器在目標獲取、瞄準和全天候作戰能力方面有了顯著提高,但事實是,從這些武器服役之日起它們射出膛口的槍彈就沒有發生過本質的改變。
5.56mm北約口徑的HK416步槍采用活塞短行程導氣式系統取代M16/M4系列的氣吹式導氣系統的確算得上是現役武器改進的優秀案例。而其同門兄弟、采用7.62mm北約口徑的HK417則是廠商為滿足用戶更大口徑火力需求的一個典型代表。HK417步槍選擇7.62mm口徑明顯是出于務實的考慮,然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1970年代北約在轉向5.56Mm口徑之前關于“理想口徑”的論證中,曾認為7.62mm口徑“太大”。
考慮到武器和彈藥的質量和體積與士兵的戰斗負荷息息相關,重回兩次世界大戰時期的武器口徑方案似乎并不是有效的解決辦法。盡管一些國家致力于在未來10年或更短的時間內研制出新型輕武器,但顯然新武器只有在口徑方案確定之后才可能出現。
過去一年還值得注意的是,諸如FN SCAR和伯萊塔ARX160突擊步槍這類模塊化輕武器系統,其在設計上已經為口徑的替換提供了可能,然而這種受限于成本的改進(更換槍管和槍機組件),再加上勉強湊合的彈藥。很難使武器的殺傷效能顯著提升。以類似方法對現役武器進行替換最終仍可能是研制方的一廂情愿。

從2004年開始的美國輕武器輕量化技術(LSAT)計劃是一項著眼于未來輕武器系統的試驗性計劃,它的主要目標是使5.56mm班用機槍的槍彈系統總質量較M249班用機槍系統減輕50%。彈藥方面的發展重點是有殼埋頭彈和無殼埋頭彈技術,前者將彈頭和發射藥封裝在塑料彈殼中,可使彈藥質量較傳統彈藥減輕35%;后者則采用一種具有高發火溫度的發射藥將彈頭包住以替代彈殼,可使彈藥質量減輕50%,體積縮小40%。這兩種彈藥都采用圓柱形設計,并盡可能簡化供彈動作和提高可靠性,無殼埋頭彈更是因為在發射時“彈殼”完全燃燒而無需任何拋殼動作。雖然試驗標準選擇的是5.56mm口徑,但具體設計上肯定還會考慮口徑的變化和對槍族的適應性。
面殺傷武器系統
隨著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軍事行動不斷繼續,現實的作戰需求使一種和平時期很少使用的武器重新進入人們關注的范圍——步兵迫擊炮。如英國的L10A1型51mm迫擊炮許多年來幾乎已經淡出步兵武器范疇,但是其超出肩射武器射程的間接打擊能力,以及能夠提供遠距離夜間持續照明的能力(發射曳光彈)使其重回步兵武器的行列。英國國防部最近的一份緊急作戰需求(UOR)文件進一步提出要購買Hirtenberger公司的M6-895型60ram迫擊炮來取代上而提到的L10A1型51ram迫擊炮。
軍事作戰需求也推動了反器材和反工事彈藥的發展和壯大,目前英國國防部就購買了Talley防務系統公司的M72/A9肩射輕型反建筑物彈藥;俄羅斯也推出了名為RShG-2突擊火箭彈的彈藥,配用高爆、溫壓和破片殺傷等多種戰斗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反裝甲彈藥與反建筑物彈藥是兩類不同的彈藥,不能相互替代。如反裝甲彈藥在對付建筑方面效果就較差,并且成本也高。
擁有簡單發射系統和觸發式引信的RPG-7類型的反裝甲武器在戰場上對裝甲目標始終是一種巨大的威脅。為了防御此類武器所進行的各種努力也證明了RPG系列武器在戰場上的地位,而對于裝甲車輛尤其是薄裝甲車輛而言,最好的防御方法莫過于直接攔截已射出的RPG戰斗部,而不是一味地升級裝甲。目前這方面最引人關注的要算是應用在輕型裝甲車輛上的“主動防御系統”,主要產品有以色列的“鐵拳”(Iron Fist,通過爆炸效應摧毀來襲榴彈或使其失效)和美國Textron公司的“戰術RPG氣囊防護系統”(TRAPS)。其詳細情況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肩射榴彈發射器領域一直在持續發展中速、旋轉穩定的彈藥。普遍使用的40×46mm榴彈有效射程近,打擊力受限。近些年關于縮小榴彈發射器口徑的嘗試,如20mm的OICW理想單兵戰斗武器和25mm的XM25有效載荷步槍等方案,不是銷聲匿跡就是被無限期推遲。南非“里佩爾”效能公司則推出了中速的XRGL40轉膛式增程多發榴彈發射器,為該榴彈發射器研發的彈藥有效射程預計將達到800m,幾乎是傳統低速40mm榴彈有效射程的兩倍。目前,采用轉膛式發射器將成為裝備40mm中速榴彈發射器最快捷有效的途徑。
其他武器系統
個人自衛武器(PDW)依然受到各國的普遍關注。自1980年代FN公司的5.7mmP90 PDW問世以來,個人自衛武器這一概念躍入人們的視線。隨后HK公司推出了4.6mm口徑的MPTAI。但是這種采用縮小口徑來減小體積、減輕質量的思路似乎并未獲得各國軍方的普遍認同。隨著傳統手槍口徑的沖鋒槍在軍事戰場上逐漸消失,武器的替換受到人們的關注,除了必須具備能夠擊穿軟性人體護甲的能力,以什么方案來進行替換仍需要由使用者來決定。還有一種常見的觀點,認為軍用武器應該保留一種PDW口徑的自動手槍,這方面FN公司幾年前就推出了5.7mm“五七”自動手槍。
俄羅斯廠商在具備穿甲能力的手持武器方面拿出了相應的產品,格洛扎(Gurza)自動手槍和SR-2沖鋒槍盡管是兩利不同的武器,但卻發射同一種高性能彈藥9×21mm 7N29穿甲彈。據稱,該彈能穿透兩層1.2mm厚的鈦金屬板和30層凱夫拉材料。
手榴彈和槍榴彈依然在不斷發展。俄羅斯的RG-60TB溫壓手榴彈和為GP-25 40mm槍掛榴彈發射器研制的VG-40TB榴彈為步兵近戰增添了新的能力。
軍用手槍方面,盡管關于9×19mm彈停止作用不足的爭論一直持續不斷,但美國國會還是否決了英國軍方試圖替換所裝備的伯萊塔M9自動手槍的申請。看來9×19mm還將在一段時間內保持其在美國和北約軍用標準口徑的地位,在這些軍事大國中,手槍口徑的變化甚至可能要晚于步槍口徑的變化。
輕武器的未來
輕武器的未來將會怎樣?每年的相關論壇和展會都提供了大量新武器和彈藥系統的信息,再加上至少有18個國家都在開發未來士兵系統,輕武器的未來似乎充滿了希望。然而也有許多專家認為當前無論武器還是彈藥的發展都不會有質的飛躍。這種論調的主要理由有二:一是由于人體自身的限制,輕武器發射平臺現有的基本形態在未來很長時間都不會有大的改變;二是能量傳遞及擊中目標的實際情況決定了現有動能彈的殺傷力有限,改進空間已經很小。

雖然輕武器自身的形態目前難以有所突破,但隨著光學瞄準器材的飛速發展和大量裝備,射手捕獲目標的有效距離已經延伸到600m甚至更遠。然而隨著距離的延伸,誤差會相應增大,終點效應會降低。要想改變這種情況就要消除槍彈在目標區域的誤差。傳統步槍可利用集火射擊方式提高命中率,而使用爆炸彈藥武器系統即所謂的而殺傷武器也是一種積極的嘗試。這種類型的武器有美國的XM25和南非的單兵突擊武器系統(PAWS),后者目前已經處于在研項目的領先地位。XM25依靠的是彈藥在目標區域的空爆效果,而PAWS則使用的是帶碰炸引信的彈藥,后者在成本上更加低廉。《簡氏》認為,PAWS概念的成功之處在于,當對可視范圍內目標(取決于射手的技能和瞄準器材的有效距離)進行射擊而“脫靶”時,碰炸引信彈藥的殺傷破片足以彌補瞄準誤差,而這樣的誤差對于單發動能彈藥而言,基本上等于“浪費彈藥”。
《簡氏》認為,下一代突擊步槍未來口徑的不確定性導致了過去一年里相關項目發展的減速,而用戶對增強5.56mm北約制式槍彈殺傷力的持續需求以及叛亂分子手中的RPG-7等步兵輕型支援武器的威脅日益增多,都在提醒軍方要關注武器系統的效能提升。
編輯 袁 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