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上篇從設計思想、導氣系統、自動原理幾個方面對AK47與M16的優缺點作了詳細分析。下篇繼續深入掀起二者的論戰。
槍彈配用
AK47配用M1943 7.62×39mm中間威力槍彈。該彈并不是專為AK47研制的,在AK47定型前,其已在西蒙諾夫設計的SKS半自動卡賓槍上得到了成功應用。該彈具有威力適中、性能較好、彈種齊全等優點,缺點是槍彈質量較大,精度一般,對有生目標的停止作用不足。
M16配用M193 5.56×45mm小口徑步槍彈。該彈是為了迎合美國軍方在500碼(457.2m)射程上的穿透力要求,由雷明頓公司在0.22英寸口徑雷明頓步槍彈基礎上研制出來的,此前未有軍用武器采用。但隨著M16的成功,M193也一躍成為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小口徑軍用槍彈之一。該彈具有質量輕、初速高、后坐力小、近距離殺傷力大、精度高等優點,缺點是彈頭質量偏輕,在300m外的殺傷力不足,同時侵徹力欠佳,遠距離精度差,而且彈頭體積小,特種彈頭加工困難、種類少,特別是曳光彈因藥劑量有限,曳光光程不足。
供彈具設計
AK47采用30發弧形鋼質彈匣,彈匣主體為左右兩半,經沖壓點焊而成,早期的Ⅰ、Ⅱ型彈匣表面是光滑的,從Ⅲ型開始表面沖壓有加強筋,彈匣口部還包有加強片。AK系列的彈匣設計得非常牢固,即使在裝滿彈的情況下,一般高度的跌落也不會損壞而發生供彈故障,但其體積和質量都較大,加上有明顯的弧度,使得攜帶比較困難。
AK47的彈匣采用“前掛后卡”的固定方式,安裝時需要先將彈匣前部缺口卡在機匣上,然后向后方旋轉彈匣,直至聽見“咔嗒”一聲,彈匣卡筍與彈匣后部的突起相扣合,表明已經固定到位。卸彈匣時先用手握住彈匣,拇指按壓彈匣卡筍,解脫對彈匣的扣合后,再向前旋轉彈匣。這種設計的優點是彈匣插入機匣的長度小,不用預留供彈匣插入的配合段,有利于降低機匣高度。同時彈匣與機匣相接觸處是兩個小平面,抗污垢能力較強。但機匣的相應位置需要專門加工配合缺口和突筍,更換彈匣時步驟繁瑣,不熟練的使用者容易出現彈匣安裝不到位的問題。
與AK47不同,M16早期配用的是20發直彈匣,匣體也是左右兩半,經沖壓點焊而成,但其材料為高強度鋁合金(其前身AR15也曾使用過鋼質彈匣),整個彈匣非常輕巧,除了表面壓有加強筋外,沒有其他加強部件,也沒有突出的部分,這樣的設計使彈匣表面平滑規整,攜帶非常方便。稍后生產的M16彈匣托彈板改為塑料件,簡化了加工,同時也進一步減輕了重量。但這也帶來了強度不足的缺點,使用時必須輕拿輕放,尤其是實彈匣,因為彈匣口部很容易因磕碰變形而造成供彈故障。后期的M16采用30發“直一彎一直”彈匣,其使用方法與20發的沒有區別,只是容彈量和尺寸增加,彈匣重量也相應增大了一些,但是相對于AK47彈匣來說,還是比較輕便的。
M16的彈匣采用直插式固定方式,機匣上加工有彈匣插入槽,為了更可靠地固定彈匣,插入槽設計得比較深。彈匣卡筍設置在機匣左側,卡在彈匣左側的方形缺口內。安裝時只要對準方向,將彈匣插入機匣下方的插入槽,直至聽見“咔嗒”一聲,表明彈匣已被彈匣卡筍卡住。卸彈匣時,則用右手食指推彈匣卡筍向右,即可將其輕松卸下。
相比較而言,M16更換彈匣時要較AK47方便一些,同時彈匣后部的突筋還可以頂起空倉掛機,形成空倉掛機狀態,當重新插入實彈匣后,輕拍空倉掛機卡筍,即可釋放槍機、推彈入膛,形成待擊狀態,這個優點是AK47所沒有的。但M16的彈匣固定方式也有其固有的缺點,即彈匣槽內容易藏留污垢,可能出現彈匣安裝不到位的問題。另外,M16的彈匣卡筍過于突出,在受到外力擠壓時,很容易意外釋放彈匣,造成彈匣脫落。
瞄準系統
AK47和M16都采用機械瞄具,但在具體設計上有很大不同。
AK47采用帶護翼的柱形準星,護翼頂端是敞開的(部分仿制品采用封閉式的準星護罩),其準星可以上下左右調節,以此來修正瞄準基線。表尺為可調節高低的平板式表尺,帶有方形缺口照門,但不能左右調整。這種照門結構較為簡單,優點是瞄準視場大,對于迅速捕捉目標特別是運動目標有利,但瞄準時誤差較大,準確度不高。AK47全槍比較緊湊,因此瞄準基線較短,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射擊的準確度。
M16也采用柱形準星,但照門采用“L”形翻轉式,分別對應0~300m和300~500m兩個分劃,瞄準基線高低通過調整準星高度進行修正,風偏則通過左右移動照門來實現。覘孔式照門的優點是覘孔直徑小,瞄準過程比較容易,瞄準時誤差小,精度也高,缺點是視場小,不利于近距離快速瞄準。由于“L”形翻轉式照門設置在提把上,因此瞄準基線位置較高,不利于使用者隱蔽。但M16的槍身較長,瞄準基線相應較長,對提高射擊精度有利。
槍械材料與加工工藝
槍械所使用的材料、加工工藝不僅能體現使用者的要求和設計師的水平,同時也能體現一個國家的工業基礎實力。AK47和M16自然也不例外,從它們身上,分別反映了當時蘇、美兩國的國情和材料工業、加工制造業水平。
蘇軍要求的AK47是一支為低教育水平、后勤保障隨時可能中斷的軍隊設計的步槍,同時能夠在烏拉爾山以東的工廠中以常規加工手段大規模生產,卡拉什尼柯夫正是在這個框架之下開始設計的。因此雖然AK47在步兵武器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它仍是一支典型的傳統槍械,其采用的材料除了鋼鐵之外只有少量木材,這與比它早誕生一百年的那些槍械沒有太大區別。另外,AK47大量使用了熱模鍛工藝加工零部件,如機匣、準星座、導氣箍、槍機、槍機框、擊錘、扳機、連發阻鐵等,很多零件采用傳統切削工藝制造。AK47采用這樣的設計是與前蘇聯國情緊密相聯的,其國內有豐富的金屬礦藏資源,能夠生產質地優良的各種鋼材,同時機械工業比較發達,切削、模鍛等傳統加工能力充裕,采用這樣的設計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就當時的技術水平而言,AK47雖然結構簡單,其加工過程卻仍是比較復雜的,成本也居高不下,因此并不是人們想像的那樣,是一支價格便宜的武器。直到1950年代末期,前蘇聯才開始大量生產采用沖鉚機匣的AKM,其成本才有所降低,同時也提高了生產效率。
對AK47的要求并不適于西方軍隊,在完全不同的時代和國情背景下,斯通納也難以設計出與AK47類似的武器。M16誕生在科技水平突飛猛進的1960年代,當時美國航空工業飛速發展,帶動了高強度鋁合金等新型材料工業的成長。斯通納嘗試將各種新材料引入到他的設計中,并取得了成功。與蘇聯模式相反,斯通納不但要設計出M16,還要千方百計說服軍方接受他的武器。M16除融合了他的許多新理念外,最大特點就是大量應用了以往很少用在槍械上的新型材料,如上、下機匣和彈匣等零件采用高強度航空鋁合金制造,而槍托、小握把和護手則采用了工程塑料,這對減輕全槍質量貢獻頗大。這些新材料的性能全面超過了傳統材料。M16所使用的經過陽極氧化處理的鋁合金零部件具有很高的表面硬度和耐磨度,抗銹蝕能力也大大優于發藍或磷化處理的鋼鐵零件,同時工程塑料的強度要高于同等質量的木材,而且不會像木材那樣出現縮水、霉變現象。M16的鋁合金上、下機匣毛坯也是采用熱模鍛工藝制造的,雖然同為熱模鍛工藝,但鋁合金相對鋼材而言,對材料、模具和鍛造工序有著更高的要求,沒有一定經驗是難以生產出合格產品來的。美國當時在此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應用起來自然得心應手。M16的其他零部件形狀相對比較簡單,很多可以用圓鋼或方鋼等型材直接加工而成,就大多數零件來說,其工藝性要明顯優于10多年前設計的AK47。
各有特色 難分優劣
輕武器本身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涉及到生產、制造、使用、維護、人員訓練等多個方面。相對來說,裝備AK系列步槍的花費較少,可靠性較高,維護和人員訓練相對簡單,因此整個系統效率較高。不過這并不表示在現今條件下,如果在AK47和M16兩者間進行選擇,大多數人會傾向AK47。雖然物美價廉對第三世界國家很具吸引力,但對經濟水平允許的國家而言,隨著后勤逐步完善,士兵教育水準和武器維護水平的提高,準確性和人機工效所占的位置可能會變得更加重要。
時至今日,AK47和M16已分別發展繁衍出各自的龐大槍族。雖然前面已經詳細分析了AK47和M16的主要特點,但它們僅僅只是兩個系列的“開山祖師”而已,遠不足以讓讀者徹底了解這兩大系列。同時,上述分析是從理論層面進行的,在實踐中由于具體型號、生產年代、產地、材料和加工質量以及保養情況各不相同,想要得出一個孰優孰劣的具體答案,是很難斷定的事情。每一種成功的槍械都有其各自特點,而這些特點是與時代背景緊密相連的,因此與其硬性分出高下,不如去仔細探尋和體味一番它們各自的成功之處。
(全文完)
編輯 劉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