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擊運動起源及國際射聯的組建
近代射擊運動起源于狩獵和軍事活動。13、14世紀時期,日耳曼民族成立了第一個男子俱樂部,使用多種不同的槍支對各種不同的目標進行射擊,以命中的精確度計算成績;15世紀時,瑞士曾舉辦過火繩槍射擊比賽;大約500多年前,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就興起了跑鹿射擊的游戲活動;1830年代早期,美國出現了飛靶射擊比賽,起初是以活鴿子為靶子,后來使用玻璃球和黏土靶……這些都是現代射擊比賽的雛形。
射擊作為世界性的體育競賽項目,始于1896年第1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首屆世界射擊錦標賽則于1897年舉行。隨后,各洲、各國都紛紛開展射擊運動。后來,為了促進和引導射擊運動的發展,消除因政治、種族和宗教原因而產生的歧視,并加強各國射聯之間的友好合作,8個國家于1907年成立了“各國射擊聯合會國際聯盟”,隨后其他國家紛紛加入。該聯盟于1915年遭到解散,1921年重建,改名為“國際射擊聯合會”,但1939年活動再度被停止,1947年再度重建,仍取名“國際射擊聯合會”,1998年7月15日更名為“國際射擊運動聯合會”(ISSF),簡稱國際射聯。其由各國射擊聯合會組成,下設歐洲、亞洲、美洲、南太平洋四個地區聯合會,是國際射擊領域中最權威的組織,也是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正式承認的國際業余射擊運動在國際和世界規模比賽中惟一的管理機構。
國際射聯對奧運會、世界錦標賽、世界杯賽、洲錦標賽和洲運動會等幾十項國際性射擊比賽進行監督和管理。世界射擊錦標賽自1897年起每年舉行一屆,1931年后改為每2年舉行一屆,1954年又改為每4年舉行一屆,于每屆奧運會后的第二年舉行;洲射擊錦標賽每2年舉行一次。
國際射聯規定的射擊項目分為男子項目、女子項目、青年男子項目和青年女子項目。比賽分為手槍、步槍、移動靶和飛碟4種類型,因使用的槍支和射擊方法不同而又分為若干小項。
中國射擊運動起步較晚,1952年才正式列入體育項目。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簡稱全國體總)于1954年加入國際射聯,但當時臺灣所謂的“中華民國奧委會”保留在國際奧委會承認的成員名單上,為堅決反對這種制造“兩個中國”的陰謀,中國奧委會斷絕了與國際奧委會的關系,同時也退出了國際射聯。在之后的20余年時間里,中國不遺余力打破堅冰,終于在多方努力后,掃清了重返奧林匹克大家庭的障礙,從此,中國奧委會與國際奧委會建立了密切良好的合作關系。同時,國際射聯行政理事會也于1979年重新接納我國射擊防、會為會員。

我國射擊運動雖然起步較晚,但成績提高斐然。在1982年舉行的第九屆亞洲運動會上,我國射擊隊獲8枚金牌,團體總分居首位;在1983年舉行的第五屆亞洲射擊錦標賽上,在16項比賽32枚金牌中,中國隊奪得了17枚;從1984年至今,我國已在奧運會射擊項目上取得了14枚金牌,奧運冠軍包括許海峰、李玉偉、吳小旋、王義夫(2次)、張山、李對紅、楊凌(2次)、陶璐娜、蔡亞林、賈占波、朱啟南和杜麗。
奧運射擊項目的設置
在現代奧運史上,除了1904年第3屆奧運會和1928年第8屆奧運會外,射擊在其余各屆奧運會中都是正式比賽項目。
從1968年起,開始允許女子運動員參加奧運會射擊比賽,但當時并沒有設專門的女子項目,她們與男子同場競技。從1984年奧運會起,開始設立部分女子項目,1996年奧運會開始將男、女射擊比賽完全分開。
奧運會期間,國際射聯同奧運會組委會共同合作進行射擊項目的組織工作,代表國際奧委會監督和管理所有的技術安排。而那些沒有國家奧委會的射擊組織,可作為國際射聯的臨時會員,但不能獲得奧運會參賽席位。“奧運會射擊項目參賽的專用規則”由國際射聯執行委員會制定并監督實施。
在1896年雅典舉行的第1屆奧運會上,射擊比賽設5個項目。1920年第7屆奧運會上增加到21個項目,也是迄今為止歷屆奧運會中射擊設項最多的一次。現代奧運會射擊項目分設4個槍種的17個項目。其中步槍項目分為男子50m步槍60發臥射(1908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男子50m步槍3×40發(1952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男子10m氣步槍60發立射(1984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女子50m步槍3×20發(1984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女子10m氣步槍40發立射(1984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手槍項目有男子50m手槍慢射60發(1896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男子25m手槍速射60發(1896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男子10m氣手槍60發(1988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女子25m手槍30+30發(1984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女子10m氣手槍40發(1988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飛碟項目有男子雙向125靶(1968年被列入奧運會,原為混合項目,男、女均可參加,1996年奧運會僅設男子項目,2000年奧運會增設女子項目)、男子多向125靶(1900年被列入奧運會,原為混合項目,男、女均可參加,1996年奧運會僅設男子項目,2000年奧運會增設女子項目)、男子雙多向150靶(1996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女子雙向75靶、女子多項75靶、女子雙多向120靶。移動靶僅設男子項目,為男子10m移動靶30+30發(1900年被列為奧運會比賽項目)。這些項目根據每次比賽的具體規定而選擇性地舉辦,如即將舉辦的北京奧運會,男子10m移動靶30+30發以及女子飛碟雙多向120靶這兩個項目未設立,因此北京奧運射擊比賽共有15個項目。
奧運會中所有項目都要進行“資格賽”和“決賽”,決賽紀錄是資格賽成績與決賽成績相加之和,最后成績可以作為射手創立世界紀錄的成績。
奧運射擊席位的取得
只有國際射聯會員聯合會(國家奧委會)才可以參加世界錦標賽、世界杯賽和奧運會中的射擊比賽項目。參加奧運會的最多人數由國際奧委會規定,達標標準由國際射聯執行委員會決定。
一個席位是指一個奧運會的參賽席位。國際奧委會已批準射擊運動員參加奧運會的席位分為達標席位、邀請席位和普遍席位。由于涉及邀請席位的分配,所以沒有嚴格把男女席位分開,但席位分配的大約比例為女子40%,男子60%。北京奧運會每個國家奧委會最多28個席位,其中女子飛碟2個項目每項1個席位,其他男女項目每項2個席位。如果某國運動員未達到達標標準,那么他所占的席位將歸還給國際奧委會,但國際奧委會為東道國在下列9個項目中自動為每個項目保留1個席位:男子50m步槍3×40發、女子lOre氣步槍40發立射、男子25m手槍速射60發、男子10m氣手槍60發、女子25m手槍30+30發、男子多向125靶、男子雙向125靶、女子多項75靶、女子雙向75靶,即東道國可在上述項目中直接取得一個合格席位,以保證主辦國參與奧運的人數,但主辦國也只能在每個項目中最多獲得2個席位。
各國家奧委會的報名人數應從各項目中達到最低資格成績(MQS)的運動員中選拔。最低資格成績只能在國際射聯世界錦標賽、洲錦標賽、世界杯賽以及可達最低資格成績的地區比賽等國際射聯指定的達標賽中獲得,其將在兩屆奧運會之間的4年里產生。所有達標賽都會采用相應的奧運會射擊項目決賽規則。在達標賽中獲得奧運會項目中一個席位的每名射手為他的國家獲得一個奧運會參賽席位。而達標席位將授給國際射聯會員聯合會,而不是授予獲得達標席位的射手本人。
如果一名射手在兩個項目中同時獲得最低資格成績,那么他可作為兼項者在兩個項目中報名,并且他在兼項項目中不占用席位,那些席位將作為一個額外席位,歸還給國際射聯(國際奧委會)。兼項的射手可由一名在其他項目中有席位的替補運動員替換。另外,經國際射聯批準,一個項目里的席位可以被改為其他項目里的席位。
根據新的達標制,也可使用“三方邀請席位”來參加奧運比賽,即dI國際奧委會、國家奧委會和國際射聯組成的三方委員會有權讓未能獲得一個奧運會席位的國家報一名射手參加比賽。但該射手必須為獲得最低資格成績的高水平運動員。
另外,根據國際奧委會或國家奧委會或國際射聯會員聯合會的要求,國際射聯可批準用于困難情況的專用“普遍席位”,授予沒有獲得任何達標席位的國家一個參與奧運會的名額,但其射手必須在正式達標賽中的其中一個奧運會射擊項目中打出了優異成績。
目前,我國射擊隊北京奧運陣容已經出爐,其中,女子項目——10m氣步槍:杜麗、趙穎慧;10m氣手槍:任清、郭文珺;25m運動手槍:陳穎、費逢吉;50m步槍3×20發:武柳希、杜麗;飛碟多項:劉英姿;飛碟雙向:魏寧。男子項目——10m氣步槍:朱啟南、曹逸飛;50m步槍3×40發:賈占波、邱健;50m步槍臥射:邱健、賈占波;1Om氣手槍:譚宗亮、龐偉;25m手槍速射:張鵬輝、劉忠生;50m手槍慢射:林忠仔、譚宗亮;飛碟雙項:曲日東、金迪;飛碟多項:李亞軍;飛碟雙多項:胡斌淵、王楠。其他落選的運動員將由教練員提名并聽取運動員個人意見后,每個項目產生1-2名替補選手,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扮演陪練的角色。一旦有正選運動員出現突發傷病、違規違紀的情況,替補隊員將替補出戰。
編輯 王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