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3月12日,我東北野戰軍第3縱隊奉命參加了解放四平的戰斗,戰斗打響后,該部從東、東南兩個方向對四平城區實施主要突擊。在突破四平的城防后,3縱20團6連在玉皇廟、耶穌教堂一帶展開巷戰,連隊官兵大膽靈活地插入敵后,勇敢戰斗,取得了斃、俘敵四百余名,繳獲大批武器彈藥的勝利。
一把“鐵鉗”死死鉗住敵人
3月12日清晨7時40分,總攻開始,數萬發炮彈怒吼著向敵人的陣地上飛去。我第3縱隊突破敵城防后,6連奉命迅速向縱深實施進攻。但當打到玉皇廟以北時,突然遭到西面敵人猛烈射擊。連長當即決定,他和副連長各帶1個排從左、右兩翼實施鉗形攻擊,并肩向西攻擊前進。于是,連長帶領1排從敵右翼迂回,當進至三馬路時遭敵障礙物阻滯,爆破組在火力掩護下開辟了通路,全排迅速占領了耶穌教堂北側的鐵工廠,并俘敵3名。據俘虜交待,教堂內約有一個營的守敵。與此同時,副連長帶領2排由左翼向西打,前進過程中突遭敵暗火力點攔阻,在將小炮班人員(炮已打壞)補充戰斗班后,繼續向耶穌教堂發起攻擊,占領教堂路東大院后,又遭遇敵頑抗,與敵形成對峙。

連長根據此時敵我僵持的態勢,重新調整部署和變換戰術,決定從敵人側后突擊,殲滅守在耶穌教堂中的敵人。在火力掩護下,3班對教堂西北角地堡和圍墻實施了連續爆破,1班乘爆炸的瞬間發起沖擊,但當接近突破口時,發現圍墻炸開的洞口過小,不能鉆過去,便沿圍墻外緣向東北角地堡前進。副連長看到1班未能成功突進,為不失去戰機,他命令5班由教堂東北角再次進行爆破。5班成功爆破后迅速沖進院內,與隨后攻至的1班協同向教堂大樓發起總攻,奪占了大樓,俘敵90余名。
當耶穌教堂之敵被消滅后,圍墻內東南角的碉堡和正面交通溝內還有一個排的敵人,憑借地堡壕溝進行抵抗。連長命令幾挺機槍架在紅樓和圍墻的大門上,掩護1班繼續逼近,并進行戰場喊話以瓦解敵軍,3個敵人當即舉手投降。于是,連長命令1班前去受降,可l班剛一運動,該敵又向我軍射擊。被激怒的戰士們隨即集中機槍和小炮火力予以猛烈還擊,殘敵終于在我軍猛烈打擊和心理攻勢下繳槍投降,但仍有部分殘敵向南逃竄。1班在只剩下班長和一名戰士的情況下,仍然繼續向南追殲逃敵,4班和5班也主動配合1班行動,在追至水源地時全殲逃敵并俘敵30余名。緊接著,5班乘勝向西實施進攻,靈活運用迂回包圍戰術,用沖鋒槍、手榴彈連續攻下敵5個地堡,自身無一傷亡;4班長也帶領1個組攻下3個地堡,勝利進至指定地點與主力會合。
經驗一:靈活運用“兩翼迂回、側后突擊”戰術
在長期的革命戰爭實踐中,特別是在解放戰爭后期的作戰中,我軍非常善于運用迂回戰術,對大舉殲滅敵人、加快戰爭進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四平巷戰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靈活運用了兩翼迂回、側后突擊戰術。

其實,早在公元前506年的吳楚柏舉之戰中,吳軍就成功地運用了這種戰術,乘楚軍東北部空虛之際,迂回奔襲至其側后,攻其不備,大敗楚軍。
具體地說,這種戰術就是利用敵人部署的間隙或薄弱部位,從敵兩側繞到敵人后方,攻擊敵縱深內的防御要點和重要目標,分割、打亂其部署,斷敵退路,為各個殲敵創造有利條件。據戰前偵察,四平城內的守敵是向南防御的。因此,6連指揮員決定自東向西插入敵人側后。由連長和副連長各帶領1個排分別從玉皇廟左、右兩翼對敵防御的核心要點——耶穌教堂側后的東北角和西北角實施迂回攻擊,直擊敵要害部位。這就完全打亂了敵人的防御部署,使守敵首尾難顧,敵“苦心”構筑的建筑物、地堡等火力點也基本沒有發揮作用,為我軍快速達成作戰目的創造了有利條件。
經驗二:邊打邊組織,邊打邊調整
四平是東北中部平原的一座重鎮和交通樞紐,戰略價值極為重要。因此,敵在四平構筑了大量半永久性防御工事,企圖利用建筑物、碉堡、暗火力點等層層抵抗,殺傷消耗我軍有生力量,遲滯我軍的進攻,爾后伺機反擊,死守四平城。這就決定了我軍不得不與守敵展開逐堡逐樓逐街的爭奪,不斷突破和擴張戰果。在這場巷戰中,當6連打到玉皇廟北側時,面對突然遭到西面敵人暗火力點襲擊的情況,連長立即下令由一點攻擊變為兩點攻擊,將連隊分成左、右翼攻擊分隊,成鉗形之勢攻擊前進;在2排占領教堂東大院與敵對峙后,連長根據敵情和地形,重新進行了戰斗部署,由2排以火力積極牽制教堂內守敵,2班擔任警戒和阻敵增援的任務,3班負責爆破和掃清障礙,1班實施突擊;在1班由于東北角爆破口過小沒有從原定方向突入時,副連長迅速抓住機會,組織5班在原定爆破口上繼續爆破并取得成功,突入后與1班協同向教堂大樓實施攻擊。這些行動使6連始終保持了連續的突擊力,官兵的戰斗積極性也非常高,從而能夠圓滿完成戰斗任務,取得最終勝利。
經驗三:小編組發揮大威力
在城市巷戰中,因為建筑物星羅棋布、街道縱橫密布、地下設施錯綜復雜,所以大編組的部隊難以在狹窄的街道展開,行動受到較大限制,組織協同和實施指揮比較困難,容易給敵人樹立“活靶子”,造成巨大傷亡。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6連在進攻四平城區時,基本都是以班或戰斗小組為單位展開行動,對目標實施攻擊。在對耶穌教堂實施攻擊時,連長在察看了地形和判斷敵情后,認為其院落不是很大,不足以容納較多的兵力兵器,如果進入的兵力過多反而會增加無謂的傷亡。因此,只命令1班擔任突擊分隊,其余力量則擔任火力掩護、爆破和阻擊等任務。在奪占教堂大樓后,5班長僅帶領兩名戰士(班里的第1戰斗小組),迅速從大樓的南門向西追擊,小組內的其余3人則靈活地運用小迂回包圍和隱蔽突襲的戰術,取得了連續攻克敵5個地堡、俘獲50余名守敵的重大勝利,而該戰斗小組沒有一人傷亡。這就證明,擔負城市進攻的部隊使用適于在城市狹小街區作戰的小型編組,有利于發揮其“船小好掉頭”的優勢,有利于縮小我軍暴露在敵火力范圍下的目標,從而能夠機動靈活地打擊敵人,最大程度地減少己方傷亡。
經驗四:雙管齊下,軟硬兼施
6連在對四平耶穌教堂實施攻擊的過程中,較為成功地運用了戰場喊話,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耶穌教堂之敵被消滅后,院內仍有約1個排的殘敵憑借壕溝和碉堡進行頑抗。6連就將軍事打擊和心理攻擊結合起來,對頑固死守的國民黨軍展開了“軟”、“硬”雙重攻勢,一面進行軍事打擊,一面進行政治瓦解。在反復對敵實施喊話后,先有3個敵人舉手投降,但當我1班剛剛準備受降時,碉堡內之敵又對我軍進行射擊。為了積極配合戰場喊話,6連集中步槍、機槍和炮兵火力對敵實施了猛烈的反擊,進一步震懾了敵人,顯示了我軍堅決奪占目標的決心,給守敵施加了更大的心理壓力。軍事打擊過后,6連又進行了戰場喊話,很快就使樓內的殘敵心理防線崩潰,舉著白旗向我軍繳械投降,這就大大加快了戰斗進程,同時減少了我軍人員傷亡。
當然,戰場喊話也并非每每奏效,如在前段時間全國火爆上映的國產戰爭巨片《集結號》剛開始的巷戰場面中,9連連長谷子地就對國民黨168師的守敵進行了戰場喊話:“蔣軍168師的弟兄們,中原野戰軍獨2師3營9連連長谷子地,代表全連問候各位,你們已經被圍死了,膩膩歪歪打下去誰都落不著好,我們給各位準備了兩樣好吃的,一樣是子彈,一樣是餃子,想打我們奉陪到底,覺得打夠了,把槍舉起來換雙筷子,9連陪著弟兄們一塊坐下來吃餃子。”但是,該城的守敵并未對喊話作出任何反應,最終9連在團里規定的進攻時間發起了猛烈攻擊,迫使守敵投降。
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在對戰爭對手實施軍事打擊的同時,也運用了多種手段對阿富汗塔利班和伊軍實施了心理攻擊,恩威并用、軟硬兼施,瓦解了對手的抵抗意志,分化了其內部組織,以小的代價取得較大戰果,局部戰斗甚至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再次向人們證明了心理戰的巨大威力。
軟硬兼施,心理瓦解戰術是戰爭中的一個經典戰術,歷史上不乏這一戰術成功運用的戰例,四平之戰可在其列。
編輯 鄭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