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阱彈”雖然一直背負著“陰險”的壞名聲,但它并非越戰時的新發明。利用彈藥本身來設計某種陷阱,給發射或投擲它的人造成致命或傷殘的后果,這種做法幾乎貫穿20世紀以后的各場戰爭。如1930年代,為了打擊印度西北部瓦濟里斯坦的地方反叛部落——今天那里同樣是一個隱藏著塔利班和基地組織等恐怖分子的法外之地——英國軍隊在那里投放了內裝炸藥、具有強大破壞力的0.303英寸口徑步槍彈。其實早在此前,在今天的津巴布韋地區,第二次南羅得西亞戰爭(1896~1897年)期間,由美國冒險家弗雷德里克·羅素·伯納姆領導的英國偵察兵就將裝有炸藥的步槍彈混入了對方的軍火庫,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而在手榴彈等其他單兵彈藥中,“陷阱彈”也曾出現過。如二戰期間,德國和英國都生產過沒有延時的手榴彈,在撤離陣地的時候將它們留下,當敵方占領陣地時一般都會優先使用繳獲的武器,特別是像手榴彈這種一次性彈藥。而這種被動過手腳的、沒有延時的手榴彈一旦被觸發就會立即發生爆炸,殺傷使用者,從而使敵方對繳獲的彈藥產生恐懼和不信任的心理,并在敵方內部制造混亂。
有些彈種雖然不是專門設計的“陷阱彈”,但也能產生相同的效果,如前蘇聯生產的F-1手榴彈,引信延期時間就有0~4秒等若干種類,0秒的一般設置成拉發雷或詭雷,所以在使用這種武器前,必須詳加檢查,確保安全方可使用。另外,在德國控制下的淪陷區如捷克的一些兵工廠里,抵抗運動組織也在彈藥生產中進行了盡可能的破壞,如故意漏裝引信保險上的鋼珠,使生產出來的炮彈在發射時出現意外爆炸。
“陷阱彈”在中國也曾經出現過。如抗戰時期,國民黨的兵工廠就生產過一種外形與普通小型木柄手榴彈無異的“破壞手榴彈”,其特點是發火裝置無延期藥,一拉即炸,以殺傷使用此彈的繳獲方。因為其彈底印有供識別用的“w”字樣,該彈又稱“w手榴彈”。
“陷阱彈”的致命缺點是不易識別,其給敵方和己方帶來的威脅是同等的。特別是槍彈,因為沒有有效標記進行區分,很可能給己方人員造成誤傷。這也決定了“陷阱彈”永遠只能是一種用來制造短期混亂的特殊手段,而不能入流正規彈藥。
編輯 王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