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鋒槍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中歷經(jīng)多次改進,得到長足發(fā)展。期間,德國一直走在各國前頭,相繼推出許多著名的沖鋒槍。如MP18、MP28、MP38、MP40等等。但在諸多沖鋒槍中,也不乏存在設計缺陷而被棄用者。本文要講述的赫爾曼M1932沖鋒槍及其升級版就是其中之一。
M1932沖鋒槍的誕生
二戰(zhàn)之前設計的絕大多數(shù)沖鋒槍采用的都是開膛待擊方式,但德國的赫爾曼M1932沖鋒槍卻是個例外,其采用閉膛待擊及曲肘式鋼性閉鎖機構、槍管短后坐式自動方式,在作用原理與設計理念上與盧格P08手槍比較接近。
最初,該槍并不是作為沖鋒槍而研制的,其設計者卡爾·赫爾曼原本是想設計一支采用曲肘式閉鎖機構的半自動步槍,并申請了專利。半自動步槍配用7.92×36.5mm瓶形彈殼步槍彈,比標準的7.92×57mm毛瑟步槍彈短很多。該半自動步槍采用彈匣供彈,5發(fā)容彈量的彈匣裝在機匣左側,為了能不必卸下彈匣就可向彈匣內(nèi)裝彈,赫爾曼在拋殼窗處設計了彈夾導軌,裝彈時,將槍機向后拉并掛在后方,將裝有5發(fā)彈的彈夾插在彈夾導軌上,并用拇指向下推槍彈,就可將槍彈裝入彈匣中,最后再抽出彈夾。
該槍研制成功后并沒有引起太多關注,但其配用的短彈卻受到青睞。二戰(zhàn)期間,德國國防軍就采用了一種類似的7.92mm短彈,用于StG44突擊步槍。

一戰(zhàn)的最后一年,德國國防軍發(fā)現(xiàn)質量輕、可連發(fā)發(fā)射、配用手槍彈的沖鋒槍更具有戰(zhàn)術價值,于是在1920年代秘密研制新型沖鋒槍。赫爾曼敏銳地抓住這一趨勢,于是將他之前設計的半自動步槍重新設計成了發(fā)射手槍彈的沖鋒槍。新槍設計成功后在德國一家兵工廠生產(chǎn),命名為M1932沖鋒槍。
該槍槍管直徑看似很大,實際上只是槍管護筒較大而已。由于采用槍管短后坐式自動方式,槍管護筒可保護射手握住槍管而不致燙傷,使得安全性得以提高。
該槍的彈匣延用了赫爾曼半自動步槍的設計,也是水平裝在左側,但采用雙排結構,供彈時左右交替進行。該彈匣可靠性高,并且很容易裝填。
M1932沖鋒槍有兩個扳機,前后排列,扣動后扳機只能單發(fā)發(fā)射,扣動前扳機為連發(fā)發(fā)射。這種構造可以快速轉換射擊方式。
但是該槍的曲肘式閉鎖方式與伯格曼MP18I的慣性閉鎖方式相比要復雜得多,而且造價較高,槍管內(nèi)一旦進入灰塵,就容易產(chǎn)生故障,再加上其配用槍彈的性能也不甚理想,最終該槍停止了發(fā)展,而未被德國軍方所接受。
M1932沖鋒槍升級版——M1935沖鋒槍
雖然遭到德國軍方的否定,但赫爾曼并沒有就此放棄,轉而向FN公司推銷該槍的生產(chǎn)權。FN公司表現(xiàn)出極大興趣,購買了該槍生產(chǎn)權并對其進行了改進,于1935年開始加工生產(chǎn),稱為M1935沖鋒槍。M1935沖鋒槍有兩種口徑,分別為9×19mm盧格口徑和7.63×25mm毛瑟口徑,采用20發(fā)或40發(fā)裝弧形彈匣供彈。

M1935沖鋒槍的槍管套上加裝有槍口防跳器,當槍管后坐時,一部分火藥燃氣就可以從槍口防跳器上的孔中向上方排出,可在發(fā)射時抑制槍管向上跳動。
M1935沖鋒槍設計成功后,F(xiàn)N公司不斷對其進行改進,在扳機的前上方設置了快慢機,從而將原來的雙扳機改為單扳機結構。
為了提高在惡劣環(huán)境中的可靠性,F(xiàn)N M19357中鋒槍的終極版在彈匣槽上方設置了一個彈性防塵蓋,以免在未安裝彈匣時有灰塵進入。表尺采用的是可調(diào)式弧形座表尺,不同于赫爾曼M1932沖鋒槍和初始型M1935沖鋒槍采用的三葉式(three-leaf)表尺。
高昂成本不適應需求
赫爾曼M1932沖鋒槍及其升級版都顯示出了第一代沖鋒槍的精巧技藝。其采用的曲肘式閉鎖機構或許能提高首發(fā)彈的命中精度,但需要大量的高精度加工,因此導致成本高昂。而與其同時代的其他德國造沖鋒槍不但成本低廉,可靠性也高。正是由于這一原因,導致赫爾曼沖鋒槍最終沒有被采用。
編輯 王曉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