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支特種部隊在二戰歷史上只是曇花一現,雖然綻放只在剎那,卻是那么鮮艷。其深遠意義直接影響到戰后美軍特種部隊的發展。歲月流淌,當人們樂此不疲地去揭秘一支支二戰特種部隊時,卻鮮有人將沉睡的“魔鬼”從厚重的歷史中喚醒……
周密計劃破德軍幾經周折始建成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爆發的初期,德軍一系列凌厲的攻勢讓英軍高層指揮員在細織正面抵抗的同時,不斷考慮在德軍防守相對松懈的后方統治區組織起有規模的游擊隊,除擔負騷擾和破壞任務外,還要對一些重點軍事設施和目標進行針對性的摧毀活動。

1942年3月,一份完整的計劃在盟國軍事高層聯席會議上被英方提出,并將部隊創建的部分任務交給了美國,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歇爾上將欣然接受,并且移交給了其下屬的部門負責人——羅伯特·弗雷德里克。
費雷德里克畢業于西點軍校,曾在美國海岸炮兵學校受訓過,后來調入美國陸軍參謀部門負責行動計劃工作。當1942年3月,從馬歇爾手中接到英國提供的摧毀挪威的德軍重水工廠行動方案“鋤犁計劃”時,費雷德里克以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素養對該行動計劃進行了完善和補充:組建一支小規模的游擊隊,以非正規軍的角色在挪威等地區對目標展開攻擊,并且要求盡可能長時間地拖延德國駐軍。但是當他把這份資料遞交給上級部門時,有人認為這個計劃過于復雜,且存在很多風險和不確定因素,缺少軍事操作可能性。
盡管如此,美國陸軍并沒有完全放棄“鋤犁計劃”,認為這個計劃如果由美軍主導,和其他國家軍隊共同操作,將會極大地促進合作雙方在軍事結盟的穩固性,惟一需要改變的只是行動執行的具體地點和任務內容。于是美國軍方在1942年6月選定由費雷德里克全權負責這個行動,并且根據部隊組建需要,盡可能地撥付補給、人員和輜重。
1942年夏末,在美國的海倫娜山腳下,由35歲的美國陸軍上校費雷德里克組建的第一支美國與加拿大聯合作戰旅——第一特種作戰旅正式成立。由于之前沒有類似的組建和訓練模式,因此費雷德里克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設想對這支非軍方的敵后游擊部隊進行了創新性的編排和設計。首先,將應征的相關人員分派成3個小規模作戰步兵團,每個步兵團的人數在800人左右;然后將每個步兵團再分劃為2個作戰營。同時對于應征人員的標準也有著嚴格的規定,費雷德里克認為特種作戰旅隊員應該是一群強壯、敏捷、果敢的優秀人員,有長期從事戶外工作的經驗。因此招募的人員多為森林護林員、伐木工、獵人等。而作為盟國的加拿大皇家陸軍同樣也按照這個標準對應征人員進行了篩選,最終經過嚴格的選拔之后,這支初具規模的美加混合部隊在海倫娜山腳下組建完成。
“魔鬼”教父讓“民兵”脫胎換骨
選拔組建之后,等待這些新兵的是更為嚴酷的訓練課程,無論軍官和士兵,每天都要在清晨4時45分開始出操,而出操的強度要高于美國陸軍其他作戰單位的訓練要求。隊員每天都要進行50英里(80.45kin)全副武裝的山地行軍,而行軍的步伐節奏甚至要超過一般陸軍要求。他們不僅要熟悉山地環境,還要適應其他復雜惡劣的環境,除此之外還要掌握多種武器的使用技巧和射擊本領,其中還包括軸心國的武器。隊員要在最短時間內掌握器械利刃格斗技巧及徒手搏斗技巧,而且每人都要精通爆破和炸藥的使用技能。他們還前往蒙大拿山區進行寒區山地適應性訓練,以滿足未來可能在挪威遭遇到的嚴寒天氣,所有人員在此期間都掌握了高山滑雪技術和寒區跳傘技術。
1942年秋,正當費雷德里克滿懷信心地在倫敦為其部隊的第一次遠洋行動搜集情報時,卻得到“鋤犁計劃”被取消的命令。
帶著傷心和苦悶,費雷德里克黯然趕回美國,一路上他都在思考如何向自己情同手足的隊員解釋這個變故,同時如何讓他們繼續保持高昂的斗志參與到訓練中。不過他也注意到,此時盟軍與德軍在北非激戰正酣,而這支擅長在寒區作戰的部隊很難有大顯身手的機會。于是他考慮應該將現有部隊打造成可以適應全地域條件的作戰部隊,以獲得軍方更多的賞識。就在他剛回國的時候,加拿大軍方正在考慮調回加方人員補充到盟軍的戰略進攻部隊中,但在費雷德里克的一再勸說下,這些加方士兵終于被留下繼續訓練。
多方面的壓力讓費雷德里克尋求契機為自己的部隊尋找全新的發展空間。
此后,他們的訓練內容一下被擴充了近一倍,山地訓練的復雜性和強度再一次被提升;包括巴祖卡火箭筒、約翰遜輕機槍在內的多種新式武器先后配發到部隊進行強化訓練,甚至美國海軍陸戰隊最新配備的了24型兩棲履帶運輸車都被帶到了訓練場。1943年4月,特種作戰旅離開了蒙大拿山區,前往美國諾福克海軍基地進行兩棲作戰訓練,由于這些隊員長期接受最為頂尖的訓練,以至于在諾福克的兩棲特種訓練對于他們顯得過于輕松。

諾福克訓練之后,他們又接受了強渡河流的特種作戰訓練,緊接著全旅作戰人員被送到西海岸準備與在那里待命的40000名其他部隊的士兵一起參與到攻打吉斯卡島的作戰中。費雷德里克的部隊被安排為前期兩棲作戰部隊,趁著夜色使用皮劃艇登上海灘,對一些日軍目標進行先期破壞。但是,當他們登上島嶼后,發現到處空無一人,原來日軍在美軍采取登陸行動前幾天已秘密撤離了該島,因此美軍沒費吹灰之力就奪回了該島。費雷德里克的部隊雖然沒能發揮作用,但因此受到了軍方的重視,很快就接到了前往意大利增援在薩勒諾登陸戰役中受到重創的美軍部隊的命令。
“魔鬼出擊”一戰成名
在意大利,由美英聯軍組成的第五軍對德國駐守的橫亙意大利山地的古斯塔夫防線展開了猛烈的進攻卻無功而返,還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這條防線直接阻斷了盟軍前往羅馬的必經之路,而意大利多山地的復雜作戰條件讓盟軍的優勢很難發揮。1943年11月22日,由1800人組成的美加第一特種作戰旅作為第36師的先鋒部隊負責攻占兩座高地:拉迪薩芬山(高地代號960)和拉瑞米塔納山(高地代號907)。這兩座山扼守著通往卡奇諾修道院東南側的入口——米格納諾隘口,攻占這兩座山峰對于盟軍在意大利整體行動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意義。
1943年12月1日,這支先鋒部隊準備對距離盟軍前線較近的拉迪薩芬山首先發起進攻。由于地質構造的原因,整座山幾乎都由懸崖和峭壁構成,駐守在山頂的是德國國防軍第15裝甲擲彈師,德國人對于固守的現狀十分滿意,自認為已經控制了通往山頂所有可能的道路。但在費雷德里克親自對地形進行了勘查和判斷以后,他認為這支部隊之前的訓練終于有了用武之地。
12月1日深夜,伴隨著意大利冬季冰冷的瓢潑大雨,第一特種作戰旅的戰士們奔襲數英里到達山腳附近。為了使12月4日拂曉前發動的總攻有出其不意的效果,第一特種作戰旅第2團的戰士們在陡峭的崖壁上探尋出進攻路線,并用繩索等工具將機槍等武器一點點吊至自己手邊,利用夜色在嚴寒中不斷逼近德國人的陣地。在進攻發起前,第一特種作戰旅的士兵們甚至已經可以聞到德國人陣地上飄來的咖啡香味。
清晨,人員移動造成的碎石墜落巖壁的聲音終于被德國人發現了,緊接著一場不期而遇的戰斗打響了。在持續2小時的戰斗中,雙方用密集的火力和手榴彈進行進攻,最終第一特種作戰旅取得勝利,占領了拉迪薩芬山峰。

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反攻,費雷德里克通過無線電通知山下的后續部隊,為自己的隊員運送給養并輸送傷員,但由于山路實在陡峭,只好由特種作戰旅的戰士自己肩扛進行搬運、輸送,一趟行程要花費大約6小時。
費雷德里克在觀察地形以后認識到,雖然他們成功奪取了拉迪薩芬山峰,但是依然受到來自對面拉瑞米塔納山德軍的威脅,與其坐以待斃,不如強行出擊奪得主動權,因此決定第一特種作戰旅第二天拂曉對對面高地的德軍部隊發動突然襲擊。但是夜色下的寒冷和德軍不斷的火力壓制使得他們前行的腳步不斷放緩。當時還下起了大霧,但這突如其來的濃霧卻為第一特種作戰旅提供了絕佳的機會。他們借著霧氣的隱蔽,不斷摸進德軍散兵駐守的戰壕,悄無聲息地殺死敵人,同時利用小規模人員編隊形式慢慢地向德軍陣地前進。很快整個高地的南坡就被第一特種作戰旅成功控制。在接下來幾天中,費雷德里克的部隊屢立奇功,最后以73人陣亡的代價換來了軍事進攻上的重大突破,成為盟軍部隊在意大利戰場上的一段佳話。
但由于德軍在通往羅馬的咽喉要地——卡奇諾山布置了重兵把守,完全掌握了進出羅馬的要道,因此戰局很快再次陷入僵局。此時還有兩座高地需要爭奪,這兩座山峰宛如鯊魚嘴的上下顎一樣拱守著卡奇諾山附近的6號高速公路。盟軍先后對兩座高地進行攻擊,但都沒有成效,因此決定再次由第一特種作戰旅作為先鋒突破德軍的防線。此次,第一特種作戰旅又不負眾望,果斷拿下高地并配合盟軍82師和36師奪取了這兩座山峰。
緊接著第一特種作戰旅2團和3團先后向卡奇諾附近多座山峰發起猛烈進攻,并且最終都攻占成功,使得戰爭形勢在1944年元旦扭轉向盟軍有利的方面。1944年1月4日至7日間,第一特種作戰旅2團和3團再次憑借頑強的戰斗力先后粉碎了德軍的多次反擊,并且創造了以少勝多的驕人戰績。
但是,經過一系列高強度的作戰后,全旅1800人中僅有400人左右沒有負傷。在接下來的幾周內,費雷德里克開始專注進行人員的替換和補充,對重新應召來的志愿者進行選拔和快速訓練,使得他們在最短時間內掌握最豐富的作戰技能和盡可能多的作戰經驗。
此時盟軍采納了邱吉爾提出的軍事建議,1944年1月22日,盟軍第5軍在距離羅馬南部56kin的安其奧海灘實施登陸,試圖從古斯塔夫防線側后方打擊敵人,但是由于德軍的迅速反應,使建立灘頭陣地愈發困難。而這又為第一特種作戰旅創造了絕佳的參戰時機,此時的第一特種作戰旅不但有大量的傷兵康復歸隊,加上新應征人員,部隊編制擴充到2300人。他們主要負責支持運河沿線的盟軍部隊,同時掩護登陸部隊的右翼防線,并配合正面部隊進行進攻。
在與德軍的幾次交戰中,由于這支部隊經常借助夜色進入敵占區進行情報搜集和破壞行動,以至于當地的德國守軍稱其為“黑色魔鬼”。 剎那綻放永恒記憶
1944年6月23日,費雷德里克奉命組建第一空降特遣旅,他在“魔鬼旅”的職務由第一特種作戰旅第3團團長埃德溫,沃克接任。1944年8月15日,第一特種作戰旅受命執行側翼協助盟軍攻占兩座法國水域小島的任務。8月16日盟軍成功攻占小島。但是就在這次任務之后,第一特種作戰旅逐漸退出了指揮官的視野,最終在1944年12月5日提前進行撤編,人員被編入了其他作戰部隊。
歷史學家事后評論美加第一特種作戰旅時,認為他們在歷史一現中卻創造了榮耀。他們在二戰期間戰功顯赫,卻沒能在他們最熟悉的環境和最擅長的領域中充分發揮作用,比如說沒有一次傘降任務,沒有一次滑雪任務,沒有一次像游擊隊一樣部署在敵后進行襲擾……太多的遺憾讓這群精英有著更多的留戀和感慨。不過他們的光榮和傳統得到了延續和繼承,成為日后美軍現代陸軍特種部隊——綠色貝雷帽的前身和雛形。
“魔鬼”裝備
美加第一特種作戰旅由于其任務性質特殊,不僅有機會試用軍方各種新型武器,還可以充分享用到盟國研發的一些先進武器。另外,他們的其他裝備也十分豐富。他們在訓練階段嘗試過民用滑雪裝備,在登山訓練中配發了美軍山地部隊專用的特種背囊、適應山地地形環境的專用登山靴及工具。除此之外,他們還可以選擇其他部隊的裝備作為個人裝備。

美加第一特種作戰旅中最具代表性的武器是約翰遜輕機槍和V42格斗匕首。M1941約翰遜輕機槍由海軍陸戰隊軍官麥林,約翰遜設計,其原型槍問世于1937年底,之前他提出的半自動步槍射擊理念和樣槍曾參與了美國陸軍半自動步槍的招標,但最后遺憾地敗給了M1伽蘭德。約翰遜在設計中,不僅吸納了之前一些關于半自動步槍的設計理念和零部件,同時延續了自己的設計風格,使得約翰遜輕機槍成為當時高水準輕武器之一。該槍采用左側單排彎彈匣供彈,射速可根據射擊人員的需要從200發/分調節為600發/分。在當時的意大利戰場上,由于伽蘭德步槍(容彈量8發)在發射完最后一發彈后,漏夾會自動彈出,德軍很了解這種發射環節的漏洞,因此往往在聽到漏夾發出聲音后才露頭射擊。而第一特種作戰旅的士兵也利用對方的這個特點,先用約翰遜輕機槍對目標進行8發點射,使德軍誤認為這是伽蘭德步槍的射擊,然后掏出一個伽蘭德步槍彈夾扔出,發出的聲音使得德軍自然上當,然后當德軍露頭時,早有準備的第一特種作戰旅士兵使用約翰遜輕機槍連發模式,對其進行快速有效的火力壓制和消滅。
費雷德里克在訓練中發現,士兵非常需要一款格斗利刃,于是他親自參與了部分設計工作,最后研發出V42格斗匕首,取名“V”寓意著勝利成功的意思。格斗匕首都是根據實戰需要設計的,整體風格簡約實用。V42格斗匕首由美國塞斯刀具公司生產,為了滿足白刃格斗需要,采用當時高標準的鋼材加工,以至于很多人員在初期配備時,鋒利的刀刃會刺穿皮質刀鞘并傷害到自身,后來不得不在皮質刀鞘上加裝了金屬固定裝置。為了便于自身使用,士兵多將刀具綁縛在自己腿部。格斗匕首全質量僅198g,全長318mm,刃長178mm,刀柄底端配有金屬尖頭,以滿足其他格斗需要。該刀由于使用范圍有限,產量很少,因此現今成為收藏家競相追逐的收藏極品。在1990年代前后,一些手工刀匠和公司為了滿足收藏需要,進行了小批量的復制生產。
編輯 黃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