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曾普遍認為主戰坦克的地位會隨著冷戰的結束而大幅下降,并由此導致反坦克武器(ATGW)的重要性也隨之下降。但事實再一次證明,這個世界沒有真正的預言家。現在,反坦克武器不僅保持了其傳統的反裝甲的重要地位,而且在新的非對稱沖突作戰條件下,其功能還將被快速擴展并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也許不久的將來,反坦克武器的名稱會迎來一次變革,因為其功能早就突破了單一反“坦克”的局限,其作用已經超越了人們對它最初的期望,需要新的定位。
重新定位
從反坦克武器的傳統角色來看,未來即使爆發戰爭,國與國之間坦克裝甲車大規模較量的作戰模式似乎已經很難重現。由此,反坦克武器的數量需求及其生存價值似乎都將大幅度減少。然而反坦克武器似乎并未自暴自棄,其在常規戰場及非對稱戰場上不斷拓展出新的作用。

事實上,在過去幾十年的沖突中,人們已經注意到反坦克武器更多地擔負了反坦克以外的新任務。從1980年代英國傘兵部隊在馬島軍事行動中利用“米蘭”反坦克導彈摧毀對方的碉堡和炮兵掩體時起,反坦克武器便迅速被步兵用來攻擊戰場上的防御工事,并且其用途進一步擴大。例如,作為彈道導彈防御(“沙漠風暴”行動中,聯軍特種部隊用來摧毀亞音速巡航導彈)以及定點暗殺行動的工具(以色列在加沙的反哈馬斯領導的行動;美國陸軍鏟除薩達姆,侯賽因之子的行動)等。
由于非對稱沖突的不斷增多,類似清除堅固的碉堡及戰場上防御工事的任務日益成為當前軍事行動的重頭戲。在相當多的情況下,出于政治上的考慮,用炮火、坦克或近距離空中支援的傳統方式清除這些障礙很難實施。這時,反坦克武器就是一個很好的解決工具,因為這類武器很容易得到,操作方便,彈藥精度合理,并且能夠進入目標內部甚至穿透目標。在“持久自由”行動和“伊拉克自由”行動中,反坦克武器在“反坦克”主用途之外的應用已經非常普遍。在這兩次行動中,美軍發射了幾千發“陶”式和“標槍”反坦克導彈,但卻沒有一發是用來攻擊坦克的。而2006年7月,黎巴嫩真主黨演繹了便攜式反坦克武器系統延遲—牽制—破壞以色列裝甲前進的成功應用,可謂非對稱打擊戰例的經典。作為一種相當不錯的步兵武器,反坦克武器尤其在低強度沖突和城區軍事行動中得到廣泛使用。反坦克武器恰到好處地填補丁輕武器與重型火炮之間的火力空白。
需求引發設計突破
新的作戰需求的出現及日益增長的重要性直接影響到了反坦克武器的性能和設計特點,以及反坦克制導武器與非制導武器(火箭發射器、肩射式無坐力發射器)之間的均衡。在非對稱沖突中,與其重點考慮精度,不如重點考慮更遠的射程,過去功能單一的精確制導及非制導反坦克武器仍然都很重要,但它們正在被多用途反坦克武器系統所補充,甚至在某些情況下被替代。這些多用途反坦克武器合理地融合了反裝甲性能與反多種半硬目標的性能,具有更廣泛的打擊能力。而這種功能的延伸導致了對戰斗部和制導技術的設計提出了更為細致的要求。
優化戰斗部
對于反裝甲和反掩體之間的特征分界線到底落在哪里,能聽到很多種不同的聲音。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在多用途戰斗部上,比如這兩種需求最終各占多大的比重等等。
我們都知道,反裝甲和反掩體戰斗部的設計需求差異主要體現在對戰斗部穿甲后效的要求不同。由于裝甲車內空間狹窄、封閉,對于處于其內的乘員,只需很少的能量便可使之失去戰斗力,所以反裝甲成型裝藥戰斗部的能量主要消耗在穿透裝甲的過程中。而掩體或建筑物內部有較大的空間,可能有墻體、隔離物或其他屏障等,因此,對付隱藏于這些物體內的目標時,彈藥戰斗部穿甲后要有較大的剩余能量。常規的反裝甲成型裝藥戰斗部對付這類目標時,效果非常有限,因此要對反掩體戰斗部的裝藥結構進行優化設計。
除了裝藥結構不同外,兩種戰斗部設計技術需求差異還表現在引信系統方面。為了獲得最有效炸高,反坦克成型裝藥戰斗部通常配裝瞬發碰炸引信,引信通常裝在戰斗部主體前端伸出的探桿上,當彈藥碰撞裝甲時便起爆。然而,在反掩體時,當戰斗部穿透到掩體內部,或者穿到了水泥墻中間的時候起爆,則殺傷效果更好,所以反掩體彈藥采用延遲觸發起爆引信應該效果更好。
從基本原理上講,采用溫壓戰斗部可有效對付防御工事。這種戰斗部在封閉空間內(如建筑物或洞穴)爆炸后會產生非常高的超壓效應和燃燒效應。
研制反裝甲、反掩體武器,主要有以下三種途徑:一是使反裝甲與火力支援功能完全分開,即研發不同的武器;二是對現有的反坦克武器就反掩體及火力支援功能進行技術改造,安裝上相應的戰斗部之后,以炮彈、火箭彈或導彈的形式發射;三是融合反裝甲、反掩體兩種功能于一個武器上,即采用一種新的多用途戰斗部。
以上這三種途徑目前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商業上的成功。對于反坦克(反掩體)制導武器而言,更多采用的是前兩種技術途徑,且主要是在直升機機載武器上應用。而在步兵武器系統領域,使用現有反坦克武器的反掩體型及火力支援型,所能見到的、有影響的例子是“陶”式反掩體彈(對現有“陶”2A導彈的改進)。與此類似的“長釘”導彈族也正在研發一種兼具穿甲、爆破、破片殺傷的多用途戰斗部。
制導技術
隨著反坦克武器有效射程的擴大,保證射擊精確度的制導技術越來越重要。拋開未來沖突和軍事任務的本身特性,關于制導技術,“發射后不管”方案已獲得了普遍認可。“發射后不管”主要是采用CCD/IIR(電荷耦合裝置/紅外成像)導引裝置,在發射前設定并鎖定目標。采用這種發射模式的主要有著名的美國雷聲/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標槍”和以色列拉菲爾公司“長釘”反坦克導彈武器系統。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新技術都是西方國家在使用。

市場前景看好
傳統的反坦克武器常常根據射程被細分成三個主要類別:近程反坦克武器(射程600~800m),主要有法國MBDA公司的“紅沙蛇”、以色列拉菲爾公司的“近程長釘”(SPIKE-SR)、日本的01式、英國的新一代輕型反裝甲武器(NLAW)以及西班牙的ALCOTAN100等;中程反坦克武器(射程達到2000~3000m),如“米蘭”、“龍”、“標槍”反坦克導彈等;遠程反坦克武器(射程達到3500m以上),產品包括:“陶”、“霍特”、“長釘”遠程/增敏型和“地獄火”反坦克導彈。
目前市場上的兩大主要競爭者是美國雷聲/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標槍”的生產商)和以色列拉菲爾公司(“長釘”的生產商)。它們都具有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極其靈活的、積極的商業策略。歐洲的軍火商也在不懈地努力,并開展多國合作計劃,試圖重新建立他們先前在反坦克制導武器領域的主導地位。如MBDA公司正在用“米蘭”最新式的先進技術/增敏型(ADT/ER)產品努力保持其在市場上的地位,同時,該公司通過實施第三代反坦克制導(TRIGAN)計劃為使用者提供另一種選擇。
世界各國已經初步明確了對制導武器的需求,就如前面強調的一樣,它將基于以下概念:必須具有完成多種任務的能力,戰斗部可選擇。而在這種需求下,導彈的射程已遠遠超過傳統反坦克制導武器的射程范圍。
總的看來,步兵反坦克武器在未來非對稱作戰模式中會得到更為廣泛地運用。反坦克武器早就已經突破了其名字的限制,甚至可以說“反坦克”這項最初的功能已經下降到不那么重要的地位,反而是其他功能要求更為突出了。無論是反裝甲、反工事還是其他什么用途,也無論反坦克武器將來會衍生出什么更為貼切的名字,面對新的作戰形勢下出現的新的需求,反坦克武器已經迎來了技術革新的新動力。
編輯 袁 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