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美國率先開展未來士兵系統研究以來,世界各國相繼跟進。澳大利亞未來士兵系統立項后更是緊跟美國“陸地勇士”的步伐,擬直接購買美軍樣機作參考。但其后的發展使他們認識到自身與美國軍情的差異,轉而走向自行研制的道路,并制定了一套嚴謹的研制進程表。審視澳大利亞士兵系統的進展,也許我們會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1990年代是各國陸續開展士兵系統項目研究的火熱階段,澳大利亞也不失時機地開始了這項龐大的新一代陸軍改革。澳軍軍方的計劃與能力委員會于1994年7月批準了“Wundurra”士兵系統計劃(也稱為“陸地125計劃”),經過了十多年的曲折探索,澳軍士兵系統隨美軍士兵系統項目的幾度起伏,最終走上自行研發的道路。其分階段、分系統地利用現有成熟技術逐步打造一體化士兵系統的思路已被證明是一條正確的道路。

澳軍認為:未來的軍隊必須具有快速反應能力,還要在武器、防護、通信指揮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這樣才能使軍隊具有較高的獲勝和生存幾率。因此,澳軍士兵系統的關鍵性需求包括以下幾個重要方面:改進的人體護甲、武器、夜視裝備和通信系統。
士兵系統計劃的核心目標
澳大利亞Wundurra士兵系統的目標是提高單兵和聯合部隊中小型作戰單位的作戰能力。士兵系統通過應用先進技術,提高士兵的殺傷能力、生存能力、持久力、機動能力和C4I(指揮、控制、通信、計算機和情報)能力,從而提高士兵的生存能力以及任務的成功概率。
Wundurra士兵系統致力于為空降兵部隊提供一種最優化的下車士兵作戰系統。空降兵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已經成為澳大利亞陸軍的中流砥柱。不同于其他國家的陸軍,澳大利亞陸軍多數是在地面運輸嚴重受限、并且運輸線路很容易被破壞的東南亞地區展開軍事行動,在那里,只有直升機機載部隊能夠快速機動,且具有360度接近目標、垂直迂回越過地形障礙和威脅的能力。這一點澳大利亞在1980~1990年代的防御作戰計劃中就已得到共識。因此,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士兵現代化計劃相比,澳大利亞士兵系統不打算像美國一樣依賴扮演“母艦”角色的車輛,車輛基本上只是為士兵系統提供能源、通信、后勤支援、戰術機動或作戰支援。澳大利亞士兵系統真正體現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以人為本”的內核。
士兵系統計劃研制歷程
最初,Wundurra士兵系統分為4個主要階段:能力定義研究(1994~1998年)、計劃解釋研究(2001~2007年)、一體化士兵作戰系統采辦(2007~2009年)以及未來采辦(2010~2012年)。經過長時間縝密研究之后,澳大利亞與美國“陸地勇士”計劃緊密合作的策略獲得批準,澳軍可以評估和購買美軍的原型樣機。這項策略對澳大利亞而言好處多多,如可以節約大筆經費并降低技術風險。然而,到2003年,隨著美國陸軍發展思想的變化(由發展以下車士兵為中心的系統轉而發展以車輛為中心的系統),澳大利亞試驗“陸地勇士”原型樣機的計劃也被迫取消。但澳大利亞此時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澳軍不打算再跟著美國的思路走,仍堅持本國原來的發展思路,即開發一種“純粹的”下車士兵作戰系統。
在失去美國技術支持的同時,澳大利亞國防部科學與技術組織(DSTO)通過研究認為:在一體化的下車士兵系統開發中,信息和能源的分配技術難以解決。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的技術還無法成功開發出一套輕量化、結構緊湊且保證作戰使用時間的成熟系統。因此,為了保證士兵系統能繼續進行,2003年末,Wundurra士兵系統采取了一種“并行推進”的保守策略,即購買過渡性的、技術要求不是那么超前的子系統,同時在此基礎上繼續研發完整的一體化系統。
2004年中期,澳大利亞軍方意識到以當前的進度無法在2007年之前研發出合適的下車士兵作戰系統,于是研發和采辦機構決定采用一種類似美國的螺旋式發展策略,一點一點地突破,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接近一體化系統這個最終目標。
從2004年起,研發和采辦機構逐步整理出可能實現的技術突破點,并將其劃分為不同的增量,希望在不同的規劃節點加以實現。同時,通過研究、試驗和評估等手段對能力需求不斷進行精煉和調整。為了推進測試和評估的順利進展,DSTO研發出一套測試試驗平臺,并且指定一個營作為試驗部隊。DSTO支持采辦、測試和評估同步進行,這樣就可以不斷地將成熟技術或裝備應用于部隊,而不必等待整個系統的最終完成。在這種螺旋式發展計劃中,系統在每一個子階段進行風險分析和管理,并不斷采納試用部隊的反饋意見。這種方法能較好地控制技術的可行性和保證交付時間不延期。
士兵系統計劃進行時
2008年,隨著2B階段(SEv1)(見文中“澳軍士兵系統策略各階段進度表”)的結束,士兵們獲得了增強型作戰頭盔、改進型負載攜行系統、新型水凈化系統以及單兵手持無線電臺等,而且將來還要為每個作戰小組裝備一具熱成像瞄準鏡。同時,在“陸軍能力需求——步兵2012”計劃的支持下,澳大利亞陸軍已經著手進行新型部隊組織結構的研究。
在“步兵2012”計劃中,4人火力小組成為模塊化步兵分隊的基本構成單元。火力小組由1名軍士和3名士兵組成,分別為指揮員、狙擊手、榴彈射手和輕型支援武器射手,以確保合適的指揮員與戰斗員的比率。根據現代復雜環境下作戰、維持安全和支援作戰的要求,武器配置追求火力消耗、壓制和遮蔽的平衡性。
若干火力小組可以集合成火力單位,并與指揮單位和支援單位一起并入到步兵排中。機動的支援單位由3個4人小組構成,并針對支援機動、增援作戰和火力掩護進行優化。為了支援排和連的作戰行動,這些小組能夠提供精確的直瞄火力和面殺傷火力,并且使用新型的多用途武器系統,以摧毀敵方的防御工事、掩體、裝甲車輛和輕型飛行器。隨著C4I系統的引入,支援單位的關鍵作用將是為步兵排提供實時的支援壓制火力。得益于模塊化設計和系統組件的集成,“步兵2012”計劃中的步兵連將具有最大的靈活性和戰場適應性。

自從批準2B階段采辦計劃之后,澳大利亞政府同意在2005年中期開展第3階段的研究,該階段著重于采辦現有成熟的軍用C4I系統以及殺傷性和生存性技術,并希望在2007~2009年間完成交付。這個階段的目標是在“步兵2012”的結構框架之內,通過改進C4I系統提高信息交換能力,同時保持火力殺傷性,提高單兵生存能力。
為了提高網絡中心戰環境下的單兵作戰能力,將引入一種數字化下車戰斗管理系統和與之相匹配的無線電臺來改進C4I系統。該系統裝備范圍上至分隊指揮官,下至小組指揮員,系統可以提供自動定位和導航功能。
在武器系統方面,Wundurra士兵系統的研發和采辦機構以及泰利斯(澳大利亞)公司保留了澳大利亞F88(奧地利斯太爾AUG步槍的仿制型)突擊步槍的核心部件,并進行了系統優化設計。計劃在確保全系統輕量化的條件下,提高槍械性能、人機工效和可靠性,重點放在固定式和手持式武器瞄具以及與其相匹配的附件上。
士兵系統計劃近期發展
Wundurra士兵系統已經發展了很長時間,在各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是澳大利亞軍方仍然在不斷尋求提高士兵近戰能力的方法,例如改進C4I系統,提高武器殺傷能力、單兵生存能力,以及機動能力和后勤支援能力。眾所周知,由于技術問題,C4I系統的研發具有很大的風險,但是通過與工業部門的磋商,澳大利亞軍方制定了合理的技術標準,并將通過較長時間的評估和試驗來獲得最為適合的候選產品。
目前,幾種個人防護技術在西太平洋地區和中東地區通過了實戰考驗,明顯降低了采辦的風險。同時,改進現有輕武器光學瞄準鏡的研究正在進行中,但是澳大利亞近期內并無開展新型輕武器研發的計劃。因為澳軍認為,無論是實戰還是對比試驗,目前裝備的F88突擊步槍都是最適合近戰的輕武器之一。
另外,為了獲得最優化的子系統,澳軍在第3階段有意降低了系統集成性的要求。預計在各子系統取得進展后,能夠保證裝備快速投入作戰使用,但這還不能有效消除各集成系統合成以后的應用風險。因此,在第3階段末期,當所有子系統滿足設計要求后,接下來的研發重點將是全系統集成的調試和完善。
Wundurra士兵系統第3階段結束后,便將進入最后的沖刺階段——第4階段,按照計劃這一階段將于2010年啟動研制。
澳軍士兵系統的動態性進程,值得我們關注。
編輯 袁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