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雪峰 編譯
美國陸軍于2007年夏將第一批“劍”(SWORDS,特種武器遙控偵察系統武裝無人地面車)部署到伊拉克,此舉預示著美國陸軍已經悄然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劍”武裝無人地面車可以說是向“機器陸軍”邁出的第一步,它的裝備表明,美軍正把注意力從目前各國普遍關注的偵察型無人地面車系統轉向可執行安全和后勤保障任務的類型。當然,“劍”武裝無人地面車系統能否成為有效作戰裝備,仍需我們拭目以待。
向“機器陸軍”邁出重要一步
經過美國陸軍軍械研究、發展和工程中心(ARDEC)3年的研發,“劍”武裝無人地面車于2007年6月正式批準投入戰斗使用。美陸軍第三機械化步兵旅最先裝備了3臺安裝M249機槍的該系統,由士兵通過手持終端進行遠程控制。ARDEC的項目負責人邁克爾稱,這些武器系統主要用于執行偵察任務和街道巡邏。
在ARDEC的一份公開報告中稱,“劍”武裝無人地面車將被計劃用于執行高風險性的戰斗任務,在專業人員的操控下,可以進入擁擠的、受到狙擊手威脅的地域,幫助隨后進入的步兵巡邏隊搜索和發現目標。曾經擔任過輕武器射擊和戰術教練的美海軍預備役人員約翰表示:“任何時候只要可以利用科學技術使美軍現役士兵擺脫危險,那么你花的每一分錢都值。這些武器必將成為戰場上重要的力量倍增器。”

不過,無人地面車系統投入戰場的進程并不是很快,到目前為止,也僅有3臺該系統投入使用。該系統被美陸軍吹捧為潛力巨大的“生命拯救平臺”,并有意采購80臺,但仍未獲得資金支持。
負責裝備和后勤事務的美陸軍副部長辦公室發言人威廉上校也證實80臺“劍”武裝無人地面車已經被列入一份緊急裝備需求計劃而通過了批準,但由于2006和2007年的資金有限而被擱置。而已經在伊拉克投入使用的3臺“劍”武裝無人地面車的250萬美元研發和采購資金則來源于國會的科學研究基金。“劍”武裝無人地面車的制造商福斯特-米勒。(Foster-Miller)公司稱,目前每臺系統的價格大約在25萬美元,但如果一份訂單的數量可以達到100套或者更多,那么單價將有可能下降到11.5萬美元。
邁克爾稱,除了已獲批準等待資金的80臺該系統,第三機械化步兵旅又有超過20臺的需求量。
最新改進——1.5型和2.0型
盡管缺乏足夠的資金來保證“劍”武裝無人地面車計劃的實施,但是項目仍繼續進行著第二階段的工作。1.5型“劍”武裝無人地面車將會把攜彈量從200發提高到400發,并且裝有一臺彈藥計數器來告知操控人員彈藥的剩余量。
ARDEC還計劃在無人地面車上安裝雙通道揚聲器以便操控者能告訴敵人“投降”或是“放下武器”。其他方面的改進還包括使無人地面車具備導航功能,只要按下一個按鈕就會命令它回到控制人員的身邊;光學和夜視傳感器的改進將可以使其配裝其他類型的武器系統。另一項改進是為底盤增加備份電源,從而使操控者在工作過程中更加方便地進行切換。
該項目已經引起美國特種作戰司令部(SOCOM)的關注,表示將會提供資金給ARDEC用于“劍”武裝無人地面車2.0系統的研發。他們想要在新的無人地面車上應用最新的和最先進的技術。在眾多新技術的應用中,SOCOM最希望看到的是相對于“劍”武裝無人地面車1.0來說,新型炮塔將能夠從左右30。旋轉升級到360°自由旋轉。
操作程序尚待規范
一種新式武器在實戰中的應用速度與相關環節的發展息息相關,包括戰術策略和技術操作規程的改進等。
邁克爾說:“操作規程是使用一種武器的基準,在部署到伊拉克前,我們沒有實戰經驗和成熟的技戰程序。因此慣用的準則也將沿用到伊拉克戰場上的無人地面車系統和它們的操控者,在受到威脅時則隨機調整行動方式。也許這樣并不是很理想,但目前也只能這樣做。”

在美海軍陸戰隊服役的一名軍官塞塔稱,“劍”武裝無人地面車和其操控者應該成為部隊有機整體的一部分,那樣效果會更好。他希望該系統能像“陶”式反坦克導彈小組支援坦克作戰那樣完全地融入斯特賴克旅,并能在城區的盲角、洞穴和人力所不及之處證明它們的價值。
不同聲音的交織
能否發揮長期作用?
與此同時,也有人對“劍”武裝無人地面車能否發揮長期作用持懷疑態度。有資料顯示,這3臺無人地面車可以在戰場持續作戰數周甚至數月,但是相關部門拒絕予以確認,因為他們還在對該系統做更深入的探討。
身為全球戰略發展協會主要行政負責人的軍事技術專家詹姆士聲稱,“劍”武裝無人地面車只是一個相對簡單的機械裝置,也被稱為無人機動平臺,其他同類系統還被稱為遙控機器人。換句話說,使用該系統時還需要有人在某個地方對其加以遙控。該系統用于執行軍事任務不過處在初始階段,但他預言擁有自主狀態的智能武裝機器人時代即將到來,這類機器人將包含一個不需人為指令便可以搜索、識別、甚至向目標開火的裝置。而未來的“機器陸軍”將從戰術和戰略上給軍事領域帶來變革。
也許在10年內由2000名士兵和150臺無人地面車組成的一支部隊會變成一支由150名士兵和2000臺無人地面車組成的特遣部隊。這種設想雖然不會在一夜之間實現,但是科技的高速發展一定會將其變成現實。
在詹姆士的眼中,機器人技術的發展符合摩爾定律,也會像計算機的性能每隔18到24個月翻一番一樣。也許將來人們對戰爭的認識將會隨之改變,美軍先進機器人的作用就會像在冷戰期間戰術核武器所起的威懾作用一樣。
“好戰分子”惹爭議
有觀點認為,機器人士兵的出現將會使美國背負“好戰分子”的名聲,因為不必擔心人員傷亡。詹姆士表示了不同看法,他指出,機器人士兵昂貴的造價或將成為其投入戰爭的障礙,同時仍會有一些士兵在戰爭中面臨危險。未來機器人士兵將擁有多種型號,包括類人形,可以執行多種任務。具備了人體生物力學特征的機器人更為靈活,它們將能夠完成跑步、閃避、跳躍等動作,并可以通過識別飛來彈頭的彈道數據來確定目標位置。
通常情況下,一個國家的戰爭能力體現在補充、訓練和裝備新兵的能力上。派遣智能化的殺傷機器人投入戰爭將會在國際社會引起爭議,但塞塔說,除非人工智能技術能達到識別目標的程度,否則機器人仍不會完全替代士兵。因為在戰場環境中,特別是城市巷戰中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是你的敵人,這就需要有人來識別敵我并扣動扳機。目前工程師需要攻克的難關就是,教會機器人分辨敵友。
編輯 劉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