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回眸]54式7.62mm沖鋒槍源于蘇聯著名的PPS-43。PPS-43于抗戰后期的1945年進入我國境內,此后該槍相繼經歷了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在戰場上發揮了極大作用。1950年代,在周恩來、徐向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關懷下,PPS-43仿制成功而成為54式沖鋒槍。1956年,54式沖鋒槍停產。
本文下篇將全方位介紹54式沖鋒槍的結構性能、動作原理及其最終的命運。
全槍脈絡細剖析
盡管以PPSh-41為藍本仿制的50式沖鋒槍以結構簡單而著稱,但54式的設計比它更簡潔。54式是一種采用開膛待擊、自由槍機自動原理的沖鋒槍,只能連發發射。
該槍大量采用沖壓件,相關零件大多采用鉚接和焊接的方式加工,最大限度地減少需要機加工的零件數量,盡量不使用緊配合等要求較高的工藝,因此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
54式沖鋒槍可分為上機匣組件、槍機與復進機組件、下機匣組件和彈匣4大部分,其中上機匣組件是全槍最主要的部件,起到連接其他所有部件,并容納槍機系統完成連發發射全過程的重要作用。
上機匣組件上機匣組件為整體結構,其主要由機匣本體、槍口裝置、準星部件、槍管、槍管節套、槍管支撐板、表尺部件、槍托組件等構成。其中機匣本體采用整塊厚鋼板沖壓成形,其斷面呈“n”形,前部比較細,基本包裹槍管,射擊時可以握持,起到護木的作用,但機匣下部是敞開的,與50式沖鋒槍有所不同。機匣本體上表面及兩側開有若干圓形散熱孔,用于減輕機匣重量,并在射擊時促進空氣流通,以便槍管散熱,而50式的散熱孔與其形狀不一樣,是四角為圓弧過渡的長方形。
機匣最前端鉚接有槍口制退器、準星部件和槍口定位片等零部件。這些部件乍看上去似乎平淡無奇,但細細分析,其中卻蘊含了設計者的巧妙構思。
該槍槍口制退器和準星護翼是一個整體,護翼的前伸部分向下折彎到槍口之前并折回固定在槍管口部,形成制退器,這是設計上的一個極具巧妙之處。
54式沖鋒槍槍口定位板為沖壓折彎的“Ⅱ”形零件,中間開有與槍管前端相配合的孔,通過左右兩處點焊固定在機匣的前部,并用兩個鉚釘進一步固定。定位板壓住槍口制退器向后折回的部分,整體與槍口制退器形成“十字交叉”的空間關系。
槍口制退器從正前方看是近似三角形的形狀,制退器內部下表面的面積比上表面的大,這樣火藥燃氣對下表面的沖擊力比對上表面的大,可以減輕槍口上跳,降低射彈散布。這種設計與50式沖鋒槍機匣前端的整體式上斜面制退器可謂異曲同工,但結構要簡單得多。
準星部件由準星滑座、準星和準星座組成。準星滑座中間開有螺紋孔,用于安裝準星。準星下部為帶有外螺紋的圓柱體,并在中央加工出缺口,使其具有一定彈性,這樣在旋入準星滑座后不會松動。準星上部為圓柱形,左右各切除一部分,便于用準星扳手卡住來調整高低。準星滑座與準星采用過盈配合一同安裝在準星座中間的槽中,可以通過準星護翼上的孔來移動準星滑座,調節準星的左右位置。準星座為“凸”字形,其通過前后兩個鉚釘壓住準星護翼,并鉚接在機匣前端上部。上機匣左側外部鉚焊有一個由鋼板沖壓折彎而成的前背帶環,后部裝有槍管節套和槍管節套支撐板。槍管節套為厚壁筒形,其前上方通過一個鉚釘鉚接在上機匣上,后上方切除,使后下方呈半圓形供彈斜面。槍管節套支撐板為“Ⅱ”形鋼板沖壓件,其上平面與槍管節套底部平面接觸,前平面與槍管節套后部接觸,并且支撐板上開有一個方槽,槍管節套剛好卡入這個槽內,借此來給槍管節套定位,并防止槍管節套轉動。支撐板下部與上機匣點焊在一起,前部左右由兩個鉚釘固定,后部開有左右相貫的通孔,通過一個空心銷與下機匣前部相連。

槍管前端通過槍口定位板上的圓孔定位,后端嵌入槍管節套,并且用一個空心銷與上機匣、槍管節套和槍管節套支撐板固定在一起。上機匣在彈膛后面右上方開有一個長腰形拋殼窗,尺寸較大,可以提高拋殼的可靠性。
上機匣中上部沖壓有一個向上的突起,上面鉚接有表尺組件。表尺組件由表尺座、表尺板、表尺板軸、表尺板簧和兩個鉚釘組成。表尺座由鋼板沖壓成“凹”字形,兩側的折彎部分剛好起到表尺護翼的作用。空心楔形的表尺板由厚鋼板沖壓而成,前后兩個直角面上各加工有一個矩形缺口,彼此高度不同,刻有“10”和“20”字樣,分別對應100m、200m的射程。表尺板由穿過表尺座兩側的表尺板軸來固定,底部由弧形表尺板簧頂住,防止表尺裝定好后自動跳位。表尺板簧兩端被表尺座壓住,后者則用兩個鉚釘鉚接在上機匣的突起上。
上機匣右側加工有一個長條形缺口,供拉機柄前后運動。為封閉機匣尾部并加強相關部分的強度,上機匣尾部點焊有一個“U”形板,其上開有通孔,用來安裝槍托軸,以將槍托組件安裝在上機匣上。槍托軸前部、機匣內部也焊接有一個較厚的“U”形支撐板,槍機后坐到位后通過緩沖墊撞擊該板,把后坐力傳遞到槍托上。該板下方還開有一個孔,與下機匣后部伸出的扳機簧桿配合,將上、下機匣的后端連接在一起。在這個支撐板前部、機匣下方位置處還焊接有一個形狀較復雜的加強板,也是用厚鋼板沖壓折彎成形的,加強板兩側折彎部焊接在上機匣外部,左側折彎部又被折彎一部分,其上開有一個豎直的長條孔,作為后背帶環。
上機匣尾部連接有槍托組件。槍托組件由槍托左右支桿、槍托底板、槍托軸以及銷子組成。槍托左右支桿由鋼板沖壓成形,前部焊接有轉軸座,轉軸座套在轉軸上,左右各用一個銷子固定住。槍托底板整體沖壓成形,通過左右兩個鉚釘鉚接在槍托左右支桿的后部。在左側槍托支桿的后部內側還鉚接有一個定位片簧,當轉動托底板到豎直位置時,托底板左側沖壓出的凸起會被片簧擋住,防止射擊時托底板轉動而影響射擊精度。當要將托底板扳到水平位置時,需要按下該簧片才能實現。
上機匣末端安裝有一個“凸”字形槍托卡筍,其中間的圓柱形突起從機匣頂面的孔中伸出,以方便射手操作;下部兩側突起各銑出一個平面,與左右兩側的槍托轉軸座上的缺口配合,可將槍托鎖定在打開或折疊兩個位置處。需要打開槍托時,按下槍托卡筍,當兩側卡筍完全脫離槍托轉軸座上的缺口時,可向后轉動槍托到位。此時松開槍托卡筍,槍托卡筍會在卡筍簧的作用下,重新向上運動進入轉軸座的定位缺口,槍托即被限制住。需要折疊槍托時,也要先按下槍托卡筍,槍托向上旋轉折疊到位后,槍托卡筍上升,擋在轉軸座的限制面上,防止槍托松動。
槍機與復進機組件 槍機與復進機組件由槍機、復進機兩大部件組成。
槍機部件由槍機、擊針、擊針銷、抽殼鉤、抽殼鉤頂桿和抽殼鉤簧組成。槍機由圓鋼車銑而成,前部下方兩側均加工有缺口,中間形成推彈突筍,后部下方加工出一個尺寸較大的待擊缺口,其末端也加工出一個傾斜的小平面,便于槍機后坐時壓下阻鐵。槍機前端面的彈底窩右上側銑有抽殼鉤安裝槽、抽殼鉤頂桿與抽殼鉤簧的安裝孔。槍機中部底平面上銑有一個缺口,采用過盈配合工藝安裝了一個不可拆卸的片狀拉機柄,為防止劃傷手指,拉機柄頭部加工成半圓形。
槍機左側面銑有一個通槽,復進機就安裝在這個槽中。槍機靠近拉機柄前部的位置開有左右貫通的通孔,用來安裝復進機擋銷。當槍機后退時,通過該擋銷壓縮復進簧,槍機復進時,復進簧推動擋銷,擋銷再帶動槍機復進。為了減小與機匣的接觸面,提高槍械的動作可靠性,槍機中部直徑較小,提高了其容垢能力。
該槍的擊針與槍機采用分離式設計,降低了槍機對材料的要求,可用普通鋼材來制造,同時擊針損壞后也能更換,大大提高了槍支的經濟性和可維護性。
復進機由復進簧導桿、復進簧導桿頭、擋銷、復進簧和緩沖墊組成。緩沖墊由硬橡膠緩沖片和鋼制緩沖墊座組成,緩沖墊座由鋼板折彎成形,與緩沖片裝配在一起。復進簧導桿后部壓在緩沖墊里,前部鉚接有復進簧導桿頭,中間裝有復進簧、擋銷,復進機裝配成一個整體,不可拆卸。這種設計便于分解結合,零件不易丟失,缺點是損壞后不易修理,沾染污垢時也不方便擦拭。
由于復進簧安裝在槍機左側面、彈底窩旁邊,因此復進簧導桿頭部還兼有拋殼挺的作用。在抽殼鉤拉住空彈殼后退時,復進簧導桿頭部會撞擊彈殼左側底緣,與抽殼鉤配合將彈殼向右上前方拋出,這與50式沖鋒槍朝正上方拋殼是不同的。上機匣左側復進簧導桿頭部位置處還沖壓有一個向內的突起,用來給復進簧導桿頭部定位。這種設計的優點是,不用在槍械的上機匣或下機匣上專門安裝拋殼挺,也不用在槍機上專門開設一條拋殼挺讓位槽,有利于減少零件數量,簡化加工和裝配工藝。
下機匣組件 下機匣組件由下機匣本體、彈匣卡筍、彈匣卡筍軸、彈匣卡筍簧、保險片、保險片定位軸、保險片定位軸簧、扳機組件、扳機簧、扳機簧桿、分解推片、左右握把片和握把片固定螺釘與螺母組成。除了軸、彈簧、握把片、握把片固定螺釘與螺母外,其余零件和部件均由鋼板沖壓、折彎、焊接而成。
下機匣本體為方槽形狀,前部焊接有彈匣座,彈匣座前部又焊有一個“U”形加強片,左右鉆有通孔,用一個銷子與上機匣前部連接,槍身分解時,上機匣可以此銷子為軸旋轉。彈匣座左右兩側開有大的圓孔,并在左右兩側各沖壓有兩條向內的凹槽,一方面可以減輕重量,另一方面可以減小與彈匣的接觸面,以便排除污物。彈匣座后部安裝有彈匣卡筍、彈匣卡筍軸和彈匣卡筍簧。為防止意外解脫彈匣,彈匣座后部下方還焊接有一個鋼板沖壓的護圈。
下機匣左側上部向內折彎,右側向外折彎,這兩個面剛好起到支撐槍機的作用。下機匣下方鉚接并點焊有扳機護圈,對應位置的下機匣內還鉚接有沖壓折彎成的阻鐵和扳機安裝定位板,用于安裝扳機組件,并防止扳機位置移動。
扳機護圈后部設置有握把片安裝支架,支架頂部折彎后與下機匣鉚接在一起,前部折彎后與扳機護圈后部焊接在一起。下機匣尾部左、右側與底側先被沖壓出來,然后左、右兩側再向中間折彎后形成下機匣尾部封閉面,再在封閉面前部焊接“U”形加強板,以增加下機匣尾部的強度。分解推片安裝在下機匣尾部。
保險片由一整塊鋼板沖壓折彎而成。保險片定位軸和保險片定位軸簧穿過保險片前部的弧形槽,而扳機軸穿過保險片后部的“「”形槽,從而將保險片定位在下機匣上。保險片可前后移動,從而實現槍機的保險和非保險狀態。
扳機組件由扳機和阻鐵組成,二者均用厚鋼板沖壓折彎而成,用銷釘固定在一起,一般不拆卸。阻鐵呈三角形,前部的尖角卡在下機匣內的定位板折彎部內,阻鐵上還開有一個缺口,與定位板中間沖壓出來的突起進一步配合,防止阻鐵位置移動。扳機后部的中間開有通孔,定位板后端的突起上也有通孔,扳機簧軸穿過這兩個通孔,使扳機在定位板通孔和扳機簧軸的約束下只能前后移動。扳機簧軸后部下方設有一個方形凸起件,恰好卡在分解推片前部的方孔內,在分解該槍時,需向前推分解推片,扳機簧軸隨之移動,當其從上機匣尾部的結合孔內解脫出來時,上、下機匣尾部即可分離。
左右握把片由黑色塑料制成,用固定螺釘與螺母固定在握把片支架上。
彈匣 54式沖鋒槍采用35發容彈量的鋼制弧形雙排雙進彈匣,彈匣由彈匣體、托彈板、托彈簧、托彈簧底板和彈匣底板組成。彈匣體由沖壓成型的左、右兩個鋼板焊接而成,彈匣口部有加強片,后部加工有與彈匣卡筍配合的凸起,彈匣體兩側光滑,沒有50式沖鋒槍彈匣那樣的加強筋或56式沖鋒槍彈匣那樣的凹槽。托彈板由帶有凸起的頂板和帶有下部導向的“U”形板點焊而成。托彈簧為單股矩形螺旋簧,托彈簧底板和彈匣底板均為一件式的鋼板沖壓件,再經折彎成形,其中托彈簧與托彈簧底板壓在一起,一般不拆卸。
動作原理
54式沖鋒槍的射擊過程與采用自由槍機原理的其他沖鋒槍大同小異。如果槍上已裝好實彈匣,槍機處于前方位置,保險處于打開位置,此時拉槍機向后,直至槍機尾端的待發卡槽越過阻鐵,阻鐵頭部上抬卡入槍機尾部的待發卡槽,阻擋住槍機,形成待發狀態。扣動扳機時,扳機前端迫使與其相連的阻鐵后部下降,最終阻鐵后部脫離槍機的待發卡槽,槍機在復進簧的作用下向前復進。
當槍機越過彈匣上方時將彈匣最上一發槍彈推進彈膛。槍彈基本進入彈膛后,槍機彈底窩中間的擊針才能正對槍彈的底火。槍機繼續復進,抽殼鉤越過槍彈底緣抱住彈殼,接著擊針撞擊底火,實現擊發。槍彈擊發后,一部分火藥燃氣推動彈頭前進,一部分通過彈殼底部作用在槍機端面的彈底窩上。而此時槍機因慣性作用仍頂住彈殼,從而抵消了一部分槍彈發射時的后坐力。
當作用在彈底窩上的壓力大于槍機復進到位時的慣性力時,槍機開始后退,抽殼鉤抽出彈殼,此時彈頭已經飛離槍口,膛壓下降到安全范圍內。槍機繼續后坐,并通過擋銷壓縮復進簧。當左側的復進簧導桿頭部突出彈底窩平面時,其撞擊彈殼底部左下側,與右上側的抽殼鉤形成一個力矩,將彈殼向右前上方拋出。隨后,槍機進一步壓縮復進簧,直至撞擊緩沖墊將后坐力傳遞到射手肩部,槍機停止向后運動。
如果射手不松開扳機,槍機繼續復進,重復前面的動作,直至將彈匣內槍彈打空后停在前方。如果中途射手松開扳機,則槍機復進時會被上抬的阻鐵掛住,形成待發狀態。當再次扣動扳機后,也會重復上面的過程,繼續發射。
54式沖鋒槍沒有單發發射機構,只能連發發射,所以發射機構只有扳機、阻鐵和保險片3個主要零件。當槍機處于后方位置(待發狀態)時,用手指將保險片推向后方,此時保險片前端在弧形槽和定位軸的作用下上抬,后端使扳機軸進入保險片的水平槽內,扳機軸便不能下降,使扳機無法扣動,阻鐵不能下降,形成保險狀態。同時,保險片前端上抬后,使保險片上部中間的凹槽上升,剛好卡住拉機柄,以此進一步限制住槍機的前后運動。
當槍機處于前方位置(擊發狀態)時,向后推保險片,保險片后端也能限制住扳機和阻鐵,但其前端上升后,會擋在拉機柄的后部(而不是保險片上部中間的凹槽卡住拉機柄),這樣當槍意外跌落時,槍機不至于后退越過彈匣,從而避免槍機復進時推彈上膛,造成跌落走火的危險。
也就是說,該槍不論處于待發狀態或擊發狀態,均能實現保險。
應急的過渡性產品
54式沖鋒槍生產裝備不到兩年時間,即被56式沖鋒槍所取代,其根本原因在于前者是一種過渡性產品。其前身PPS-43也是一種在戰爭時期緊急設計生產的武器,與當代沖鋒槍當然無法相比,但就設計年代和背景而言,其性能還是很不錯的。其主要優點有:結構特別簡單,大量使用鋼板冷沖壓、折彎以及焊接、鉚接工藝,加工與生產都很方便,零件強度也有保證,機加工零件少,且形狀簡單,用材普通,一般的小型機械廠都具備生產條件,戰時生產動員性較好;槍托折疊后全槍體積小,方便攜帶;彈匣容彈量達到35發,火力持續性有一定的保證;保險位置比較合理,操作方便快捷;槍機行程較長,因此射速不是很高,對于熟練射手來說,便于提高點射精度。
雖然54沖鋒槍具有上述諸多優點,但由于設計年代的限制,其帶有鮮明的戰時應急產品的痕跡,存在不少缺點:沒有單發發射機構,不利于必要時火力的轉換,不利于節約彈藥;槍托折疊、打開的動作較繁瑣,且槍托定位不可靠,在卡筍磨損后容易松動;彈匣后部的凸筋對于攜帶和操槍均不太方便;保險片略顯單薄,在受到強烈沖擊時,由于槍機質量相對較大,有可能造成保險零件的損壞;槍口裝置沒有保護件,當槍口向下跌落到硬地面時,會造成槍口裝置的變形,進而影響射擊精度;由于材料和工藝的原因,全槍尺寸和質量仍然偏大,槍托打開時全槍長811mm,折疊時616mm,而帶空彈匣的全槍質量比79式沖鋒槍重1.1kg,相對于中等身材的中國士兵而言,使用有些不便。不過替換54式的56式雖名為沖鋒槍,但本質卻是突擊步槍,全槍和槍彈的尺寸、質量都與沖鋒槍的戰術要求難以吻合,特別是難以達到空降兵等特種作戰部隊的要求,這也是1965年以后開始著手研制更輕、更緊湊的79式沖鋒槍的最主要原因。
54式沖鋒槍在我軍主力部隊中一直裝備到1963年前后,在二線部隊中則到1970年以后才完全撤裝。54式和之前的仿四三式、PPS-43一同改為裝備民兵,特別是1960年之后,大量裝備過各邊境地區的農墾兵團,一般由戰斗班的正、副班長使用,普通戰士仍裝備步騎槍。1970年以后,民兵開始換裝56式半自動步槍和56式沖鋒槍,淘汰下來的54式沖鋒槍等老式輕武器入庫保存,直到1980年以后逐步銷毀。不過比50式沖鋒槍幸運的是,如今少量改裝后的54式沖鋒槍作為影視道具仍活躍在熒屏上,使現今的人們有機會領略一下這支“年過花甲”的老槍風采。
(全文完)
編輯 曾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