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AMD的指控讓英特爾受到了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調查,以及韓國、日本和歐盟的處罰,在競爭中處于弱勢的AMD總算再得一分。
AMD在利用監管機構打擊強敵英特爾的征途中再下一城。
6月6日,英特爾和AMD宣布接到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傳票,并表示將配合FTC的調查取證工作。這次調查的焦點,還是攪得英特爾焦頭爛額的“壟斷”二字。
AMD在2005年就對英特爾提起控訴,指控它在全球范圍內采用惡意手段,試圖將AMD擠出市場。按照AMD的說法,英特爾最主要的武器就是常規折扣,當PC廠商開始使用AMD的芯片時,英特爾就會取消對這些生產商的折扣。
這不是英特爾第一次與FTC糾纏了。上世紀90年代末,FTC指控英特爾拒絕向DEC、康柏等提供關鍵技術信息。直到1999年庭審日的前一天,英特爾才同意和解。從那時起,特別是司法部訴微軟案之后,反托拉斯判例法就受到了影響,使得FTC傾向于嚴厲對待英特爾。
不過這一次,情況對英特爾似乎更加不利。除了美國FTC,韓國公平貿易委員會在6月5日裁決,英特爾違反了韓國反托拉斯法。日本和歐盟的反托拉斯監管機構的裁定也對英特爾不利,他們認為英特爾收買PC廠商,使他們不使用AMD芯片的做法是違法的。
看來,這些監管機構的確不怎么喜歡英特爾。不過,我認為這個問題應該從多個角度來看。
首先,從事件本身來看,如果真如AMD所說,英特爾只對惟一采用自己產品的企業提供折扣,那么,這些看起來是優惠的折扣,實際上構成了一道枷鎖,剝奪了零售商和其他人本應享有的在自由市場里自主選擇的權利。
根據以往的經驗,這回FTC一定會以強硬的眼光看待英特爾的行為。不過,如果只是折扣和定價那么簡單,英特爾會贏得全世界的監管機構。
而另一方面,從芯片業的競爭角度來看,我不得不說AMD有些自食其果了。
在2000年~2007年之間,由于AMD向英特爾發起競爭,特別是價格戰,讓芯片的價格下降了42%之多。而在這期間,英特爾的折扣體系就一直存在,AMD仍然能從與英特爾的競爭中搶得優勢,就連多年來一直將英特爾作為惟一芯片提供商的戴爾和東芝也轉向了AMD。
而在最近一段時期,AMD的勢頭卻沒那么強了,但似乎也沒有哪項紀錄能夠顯示英特爾的定價低于成本。換句話說,如果英特爾的定價并沒有在成本之下,那么AMD要么也把價格降低到那個水平,說明它擁有同樣的效率; 如果無法降到這種價格水平,說明它沒有能力拿出具有價格競爭力的產品。
據報道,這次調查將在2010年開庭審理,無論結果怎么樣,至少目前來看,處于下風的AMD在競爭中又得了一分。不過,我不得不提醒AMD,總依靠監管者對競爭對手形成打擊,不是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