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投資正在以顛覆傳統VC的行動,證明自己不再僅僅是英特爾的“黃埔軍校”,還是幫助投資組合公司實現高附加值的助手和母公司資本全球化的急先鋒。
6月3日,英特爾投資(IntelCapital)在第九屆年度英特爾投資CEO峰會上,一口氣公布了8個最新投資項目,包括SaaS解決方案和在線視頻等公司,投資總額超過6000萬美元,其中大部分項目由英特爾領投。
兩個月前,英特爾公司執行副總裁兼英特爾投資總裁蘇愛文(Arvind Sodhani)剛剛在北京宣布,設立5億美元的“英特爾投資—中國技術基金II”,主要面向從事無線寬帶技術、數字多媒體、通信和節能環保科技的中國公司。15天后,英特爾又表示未來5年內將斥資5億美元投向中國臺灣省,其中大部分資金將集中用于WiMax領域內的技術研發。
英特爾投資向來背負著“財務回報”與“戰略回報”的雙重使命,即在獲得財務回報的同時,使被投資公司與英特爾公司在未來達成戰略合作。不足兩個月時間,連續3次大手筆投資,英特爾投資正在證明自己,不再僅僅是英特爾的“黃埔軍校”,它還有更多意義。
耳朵和眼睛
一直以來,每當英特爾制定好未來3~5年的發展戰略后,英特爾投資都會在相關領域研究并尋找機會。按照具體
目的的不同,英特爾投資將其投資對象劃分成4個領域: 生態系統、市場開發、彌合技術鴻溝,以及尖端技術。相應地,隨著英特爾在不同時期的不同戰略重點,英特爾投資關注的領域也隨之改變。當英特爾著力向數字家庭、移動技術、WiMax等領域發展時,英特爾投資便分別于1999年建立了通信基金,2004年建立了數字家庭基金。這兩個基金一直是英特爾伸向通信及數字家庭兩大市場的觸角。
而早期,英特爾投資只是英特爾公司負責風險投資的一個部門,扶植少數為填補英特爾產品線空白提供產品和服務的公司。
“那個時候我們的想法很單純,資金也有限,要創造一個生態系統,讓英特爾的產品能夠在市場上推得更順。因為英特爾的成功也依賴于產業鏈上小企業的發展。例如我們投資軟件,使其能夠顯示英特爾處理器的性能。”英特爾投資部亞太區總監張仲回憶,這種形式卻得到了供應商的認可,也使英特爾獲得了利益。
過去的10年間,“生態系統”一直是英特爾投資的重點,利用在技術領域的投資,支持采用英特爾技術的最終產品,拉動市場對英特爾產品的需求。同時,英特爾投資還將一部分資金投入新興技術領域,雖然這些技術與英特爾當前業務的關系不大,但可能會在未來3至5年內派上用場。這在英特爾投資內部被稱為“眼睛和耳朵”的投資,沒有特別準確的戰略目標,也沒有必須完成多少金額的期限。
自1991年成立以來,英特爾投資已經為英特爾公司帶來了數十億美元的現金收益。如今,英特爾投資在英特爾公司中的地位越來越清晰,充當母公司的“耳目”,通過投資彌補英特爾自身的空隙,進而達成合作,開發新興市場。
英特爾投資對數字電視(DTV)IC設計業者凌訊科技(Legend Silicon)的投資,就幫助英特爾憑借資本手段,完成了對中國數字電視產業的戰略布局。
英特爾一貫關注數字內容的傳播,為了配合數字家庭戰略,2001年,英特爾投資就對凌訊科技進行了投資。“7年前,國內的數字電視標準還未正式出臺,市場前景比較模糊,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我們認為凌訊科技在數字家電方面符合未來的發展趨勢。”張仲告訴記者,去年國家公布了數字電視標準,承諾在北京奧運會實現數字電視轉播,于是英特爾進行了第二輪投資,這對英特爾有很強的戰略意義。
蘇愛文認為,英特爾投資完全達到了“Intel Inside”的效果。“如今英特爾投資是全球最大的投資公司之一,特別是在技術領域,擁有100多位投資管理人和投資經理,業務遍及26個國家和地區。”蘇愛文表示,通過英特爾投資不同尋常的全球網絡,能使英特爾快速進入一些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新興市場。
滲透新興市場
蘇愛文在CEO峰會上宣布,今年第一季度,英特爾投資在全球范圍投資了36個項目,投資總額達8300萬美元,其中包括10個新項目。在英特爾投資的投資總額中,約有81%投向了北美以外的公司。
2007年,美國以外地區的投資數額達到了37%,其中,約63%的投資在北美地區,近30%的投資投向了亞洲公司。
“美國以外的經濟正以超過美國本土的速度在迅速增長,美國只是世界GDP的一部分,過去美國一直是領先者,而中國經濟在近20年中的增長超過了10%,印度經濟也以7%~8%的速度增長。整體上,世界各地的經濟增長速度都比美國更快。”
2005年,蘇愛文成為英特爾投資總裁,他迅速提高了美國以外技術中心的重要性。同年,英特爾投資將其第一筆大手筆的投資——價值兩億美元的“英特爾投資—中國技術基金”投入到中國市場,包括東軟集團、金山軟件、瀾起科技、藍汛通信、唯晶科技、凌訊科技、海輝軟件、新進半導體、芯原股份等28家中國企業并從中獲益。
“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把中國作為英特爾投資最重要的投資對象之一,我們在其他國家并沒有規模如此大的基金。”蘇愛文說。
1998年,英特爾投資進入中國,最初對中國企業的投資僅集中在家用軟、硬件和服務公司。隨著中國IT業突飛猛進地發展,英特爾投資逐漸增加對技術型公司的投資。目前,英特爾在中國的投資集中在無線通信、互聯網、半導體、家用寬帶應用和本地集成電路設計室等領域,對本地數字家庭和數字企業技術公司的投資也在逐漸增加。在華10年,英特爾投資已經在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的9個城市投資超過70家公司,投資總額超過其在亞洲投資的1/3。
“為什么當時挑選中國作為英特爾投資的第一筆地區基金的對象呢?因為那時我們認為,未來最重要的市場就在中國,后來證明,我們的決策是對的。”張仲告訴記者,英特爾投資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投資機會,會根據不同的地域特點,例如中國內地在制造和新興市場應用方面非常強,而印度在軟件開發方面比較好。
許多國外風險投資初次進入中國市場時,都會先將國外比較成熟的樣本移植到國內進行操作,逐漸地,其中的許多投資者開始在當地設立基金,將自身的運作根植于地方,有了很多當地的特色。英特爾投資就是其中之一。
中國對于英特爾投資是一塊獨立的領域,英特爾投資擁有一支深刻了解中國的團隊,分駐在北京、上海和香港。因為蘇愛文認為,擁有本土化的知識和理解本地市場是非常重要的。“從一開始,我們在中國就有豐富的運作經驗,踏踏實實地向中國的本土公司投資。”
英特爾投資對所有目標投資組合公司都進行過深入的調查分析,基于分析結果,綜合考慮公司業務管理、創新技術水平、業務模式、產品潛能等,然后做出決策。不會由于公司所處的地理位置而有所偏重,獲得投資的公司一定是滿足英特爾投資對于被投資公司做出的考量標準。
創新以及創業不僅屬于硅谷或加利福尼亞,它發生在世界的各個角落,蘇愛文很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這就是我們在美國本土以外的投資比例不斷擴大的原因。
動搖VC地位
在舊金山Fairmont酒店的大宴會廳,來自英特爾投資的投資組合公司和全球200家企業的600多位CEO一對一坐著,正在進行一場大型的集體“相親”。大屏幕上的時間不停地跳動,每到5分鐘英特爾投資的工作人員都會給出提示,全場同時調換位置。這是每年CEO峰會上被投資公司CEO們最期待的環節,“Matchmaking”: 參會前,通過峰會的網站發出邀請,每人可以預訂5位“相親”對象,在這一環節洽談合作機會。
“我參加峰會兩年了,這個環節最有價值!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尋找商機。”一位來自中國臺灣省的CEO告訴記者,他找到了三四個合作機會,爭取在參會的3天內都談下來。
這便是英特爾投資為其投資組合公司帶來的“高附加值”之一,不僅鞏固了英特爾與創業者的關系,還幫助他們打開通向國際市場、新客戶和新技術的大門,拓展市場,擴張網絡。
“在全世界,目前我們還找不到能夠與英特爾投資相提并論的企業VC。”蘇愛文常驕傲地表示,英特爾投資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它擁有許多全球其他投資機構難以企及的增值服務優勢。
的確,作為英特爾公司的全球投資機構,英特爾投資仍然是完全隸屬于英特爾的企業創業投資(Corporate Venture Capital,簡稱: CVC),與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KPCB等國際頂級VC比起來,難免被質疑是否能像它的技術那樣具有競爭力。而事實上,英特爾投資不僅是其母公司在資本全球化過程當中不可或缺的先鋒,通過母公司為投資組合公司所提供的高附加值已經開始動搖VC們的地位。
“從發現項目開始到做成,一般情況英特爾投資只需要6個月左右,不僅因為英特爾有龐大的業務部門幫助英特爾投資做評估和技術支持,英特爾龐大的現金儲備也為英特爾投資提供了無限支撐。”張仲表示,英特爾投資惟一的資金提供方就是英特爾自己,而獨立合伙制創投通常需要花1/5到1/4的時間進行融資。
“相比資金,英特爾的技術是更加吸引我們的地方。因為一直以來,中國的網絡游戲界都不缺投資。”浩方在線CEO梁浩倫告訴記者,很多大型VC都很看好中國原創網游的機遇,通過資本操作也能夠讓網游未來2 ~3年內的發展更有爆發力。
對成本的要求、更多新產品的壓力、品牌越來越重要和消費者需求更高,使被投資公司不奉行資金至上,對VC的選擇變得很挑剔: 豐厚的技術背景和資源,對產業的影響力和判斷力,提供的高附加價值和商業模式。

“英特爾投資恰恰見證了中國IT產業資本市場的變化。早期中國的第一代創業者在國內沒有競爭者,直接復制國外模式就可以賺錢。市場競爭激烈后,才會深入分析市場和競爭對手,認真思考他最需要什么,因此對風險投資機構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英特爾投資中國區總監葉冠泰認為,VC對投資對象的衡量標準也發生了很大改變,為了更準確地把握市場,英特爾投資會經常跟英特爾其他業務部門溝通,確定投資關注的重點。
英特爾投資的目標是成為世界頂尖投資機構。如今,這家為配合公司戰略布局而建立的投資公司,在業績和規模上都不輸于任何一家獨立的大型VC。目前,英特爾投資已經向45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000家公司投入了75億美元,在此期間,約212家投資組合公司被其他公司收購,另外168家公司在全球多個證券交易所公開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