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橙、綠分別代表新加坡SingTel、M1和星和三大電信公司, 6月13日起,新加坡“攜號轉網”方案正式實施,原本相對穩定的移動運營商“色板”將被攪動,進行新一輪調和。
6月19日下午,李先生搭乘地鐵來到新加坡高檔寫字樓新達城的中庭廣場,這里近200平米以綠色為主色調的星和(StarHub)展臺,正在現場受理促銷業務。李先生目前在一家醫療公司供職,這次是準備從M1(第一通)轉為星和的用戶。星和新推出的一系列配套服務促成了李先生的“跳槽”,他挑選的一套兩年期話費套餐,除了能贈送一部諾基亞N95外,還能減免前6個月每月48.15新幣的基礎話費。
“以前由于不能攜號轉網,擔心號碼改變丟失客戶,所以一直沒有動過心思。現在轉網這樣方便,又趕上大幅度的優惠促銷,所以趕緊過來辦理。”李先生以為記者也是過來咨詢業務的用戶,低聲耳語道:“你如果不著急,可以再觀望一段,聽說SingTel(新加坡電信)要推出3G版iPhone了。這3家運營商折騰,我們倒是趕上實惠了。”“攜號轉網(True Number Portability)”方案的推行,像是一根導火索,即將引發一場顏色大戰。
三色爭戰
用戶得實惠
新加坡政府6月初宣布,手機用戶自6月13日起可以在不換號碼的情況下更換服務運營商,這樣,用戶就可以更自由地在SingTel、星和 和M1這3家移動運營商中切換。目前,各運營商所占的市場份額分別為SingTel 41%、星和31%,而M1則占27%。
為此,3家運營商開始了新一輪新的“用戶搶奪戰”。除了星和,SingTel也實行手機、寬帶和付費電視捆綁的促銷策略,消費者可享受將各種服務捆綁的折扣,同時獲得更多增值服務。而沒有固網寬帶和付費電視資源的M1,則推出DIY套餐,讓客戶自行搭配各種服務。此外,M1通話時間按秒付費的方式也讓許多在意價格的消費者更加鐘情。
在攜號轉網方案推行的第一周,隨手翻開報紙,或在大商場里,都不難看到3家公司的廣告和現場促銷,紅、橙、綠色3種代表色也非常搶眼。但與運營商的熱乎勁相比,手機用戶則顯得有些矜持。
新加坡業內人士表示,這是因為3家電信公司都各有優缺點。SingTel還沒有按秒計算,消費者一般認為它的平均價格比較高;M1沒有付費電視和寬帶,所以用戶更傾向于新電信或星和,以獲得更多綜合折扣;至于星和,顧客反映它的信號比其他兩個電信公司差。
面對運營商這場長期的拉鋸戰,消費者是最顯而易見的受益者。“政府的目的,就是要降低資費,讓消費者受益;同時促進市場競爭,讓新加坡電信業更加自由、公平。”新加坡資訊通信發展管理局(IDA)副局長兼電信及郵政部主任梁景泰坦言,“這樣做并不會引起惡性競爭,電信公司的客戶爭奪戰雖然很激烈,但它們也要守住自己的價格底線,這樣就促進了電信公司在服務和內容上的競爭,使消費者得到更多的增值服務和更好的保障。”
IDA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新加坡移動電話的普及率達到了130.6%,這意味著已經有很多人擁有兩部或兩部以上的手機。IDA早在3年前就開始探討攜號轉網方案,此方案的強力推行,正是新加坡電信市場自由開放進程中的必走之棋。
自由競爭
非一日之功
1992年4月,SingTel得到移動通信服務5年的壟斷合約和15年基礎電信業務壟斷權;1996年5月,政府將SingTel擁有的15年基礎電信服務縮短了7年,從原來的2007年3月31日提前到2000年的3月31日。1997年4月,第二家移動通信運營商M1進入市場,開始提供服務。1998年5月,星和成為第三家獲準經營移動通信服務的公司。2000年4月1日,新加坡政府提前進行了電信市場自由化開放。
“當時,美國和英國已經完全實現了自由化,并已經從價格低廉的新服務中獲益。新加坡要發展成為領先的資訊信息樞紐,需要依靠電信產業的全球競爭力。”IDA負責推動產業和集群發展的助理局長譚愛勤回憶說。“全面自由化開放是一次大膽的、高成本的舉措,為了提前自由化開放,政府共支付給兩家運營商12億美元,以補償他們提前結束壟斷服務的損失。今天的成功證明當時的決定是正確的。”
市場自由化還意味著沒有外商投資限制;沒有運營商數量和類型限制,完全以市場需要為導向,發放無線網絡許可證,如3G牌照;運營商可以自主決定網絡類型、系統、設施,以及偏愛的技術平臺。
目前,新加坡電信市場已經形成了一個活躍的市場,從2000年的13家注冊設施運營商發展到現在的41家,從2004年的414家注冊服務運營商增長為現在的942家,新增了50億新幣的投資。
然而,從壟斷到競爭的體制改革也面臨種種挑戰。例如新加入的企業將面對業內巨頭的擠壓;新進的企業需要與原有企業合作,實現互連,共享瓶頸設施。為了化解這些困難,新加坡政府于2000年9月推出電信業競爭準則,并每3年評估一次,意在建立明確的電信市場競爭行為規范,提供政策監管框架,以推動競爭。
其中值得借鑒的當屬不對稱規制(Asymmetric regulation),即加重對原有壟斷持照者的監管,避免壟斷運營商以超出市場競爭的價格提供服務。“為推動多網絡、多運營商環境下的有效的市場競爭,我們推出了互聯互通文件(RIO),即列出在與其他企業進行互聯互通服務時,壟斷企業必須提供的價格、條款。RIO 中的價格是由IDA按成本計算原則決定并且批準的。”譚愛勤解釋說。
如今,攜號轉網政策的推行,雖然在自由化開放進程中僅僅是個小的舉措,但也表明新加坡已經從監管業內企業轉向促進產業內的有效競爭。
采訪手記
我的寶貝手機號
6月中旬,應新加坡IDA之邀參加“2008資訊通信及媒體業商業交流大會”,期間剛好趕上新加坡推行“攜號轉網”政策的第一周,作為來自中國的媒體,剛經歷了電信重組的熱潮,所以神經被小小刺激了一下。
在新加坡時收到一位中國網通朋友的短信:“含淚送別相伴多年的寶貝手機號碼。由于工作需要,原手機號碼改為156xxxxxxxx。請各位朋友記錄。”隨著聯通與網通的合并,至6月初,網通各省一級公司員工都已拿到了由聯通派發的156號碼,這表示,將有很大一批人面臨著手機號碼的改變。中國的“攜號轉網”,雖然已被熱議多年,卻始終千呼萬喚出不來。某些具有特殊價值或含義的寶貝手機號,也成了很多高端用戶對運營商從一而終的惟一理由。
我國電信重組后,企業職工的分流、網絡設備的分離,手機用戶的分離等都成為待解之題。坊間有消息稱,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召集運營商、電信專家等研討攜號轉網問題,提出了“單向本地轉網”的重要方案。攜號轉網的最終導向還是將消費者引向服務更好的運營商。現在,3G牌照的發放將如期而至,能不能既使用3G網絡,又保留原有號碼呢?很多人存在這樣的疑問。或許,攜號轉網將作為3G牌照發放的配套措施平穩推進。不過,目前仍有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