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去年農村信息化市場鑼鼓喧天的景象嗎?今年,這種現象一去無蹤。
短短一年時間,為何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
上周,本報與遼寧省農委信息中心在沈陽舉辦了“三電合一”暨新農村信息化發展模式論壇。在與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農委信息化工作負責人交流過程中,老賈深深地發現,在農村這個命題上,整個信息產業——嚴格地說,是曾經鑼鼓喧天的信息產業走進了一個死胡同。
這個死胡同是由三個方向的阻力造成的。
第一個阻力,有些政府部門在推動農村信息化工作上的“政績心態”,導致了農村信息化工作的非持續性發展。一些政府部門雖然在積極推動農村信息化工作,卻始終抱著“政府主導”的思路,考慮自己的利益太多,而沒有尊重產業一方(企業)的利益;在信息化發展模式的規劃上,就沒有考慮到如何讓企業在參與農村信息化的過程中獲得好處;在很多制度的設計上,沒有考慮到企業積極參與農村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沒有考慮到讓企業能夠通過與政府一起推動農村信息化的發展,而在農村市場扎根,讓農村市場真正地走上市場化、產業化的發展道路。這直接導致了企業不愿意跟著政府玩。
農村市場是一片廣闊天地,政府的帶頭作用毋庸置疑。但是,光靠政府“扶貧”是無法把現在的農村轉變為“新農村”的。國家領導一重視,各級政府聞風而動,要搶第一個,要聲音最大。轉過年去,沒人再干這個事情了,去年的事情白做了。企業跟著走了一圈,再也沒人幫它了。傷心之后,不再跟著玩。
第二個阻力來自于產業一方對農村市場的戰略投資眼光。在一些政府部門在農村信息化發展方面采取了“非持續性發展”的思路的同時,不可否認地,一些企業也“不冷靜地”采取了“非持續性發展”的思路。一種企業認為跟著政府走,能撈就撈點;一種企業本身的資源配置根本還沒有準備到可以長期扎根農村市場的份上,抱著維護政府關系的思路去做農村;還有一種企業雖然資源配置可以到位,但由于企業自身經營現狀,不得不臨時性地放緩農村布局。種種因素,導致了去年火得一塌糊涂、今年冷得一塌糊涂的局面。
第三個阻力,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根本性問題,那就是各種農村信息化的積極參與者們,顯然缺乏對農村信息化現狀和突破口的準確分析。比如,農村市場到底需要什么樣的產品、服務和方法?農村信息化的層次、演進路徑應該是什么樣的?農村信息化的現狀是什么?
農村命題是一個大命題。在經過田間地頭的時候,看著漫山遍野的農作物、蔬菜大棚、鄉鎮企業,我常想,如果政府部門與企業能夠真正與農村打成一片,農村信息化與新農村又能有多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