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點
處理器發展要謹防過猶不及,在功耗和性能之間,尋求完美的平衡點。
進入21世紀后,家用PC處理器的實際運行頻率突破了1GHz,隨后的短短幾年時間,就已經向4Hz發起沖擊。如此高的頻率,“軍功章”有Intel的一半,也有AMD的一半。當然,如果不是Intel和AMD拼命提升頻率進行競爭,今天我們還難以如此深刻地體會到綠色計算和節能IT的價值與迫切。回想2005年,奔騰4芯片高頻、低能、高功耗為世人詬病,Intel CEO貝瑞特半開玩笑般“下跪”認錯,我們也就不難理解: 為什么對于一度被IT硬件廠商奉為天條定理的摩爾定律,眼下討論最多的卻是“它是否已經走到了盡頭”。
我們一直都在說“綠色計算,處理器先行”。目前主流的處理器制造商都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 Intel從2008年開始高調宣傳其“懶處理器”的節電性能; AMD也意識到低功耗的重要性; 威盛的起步則更早一些,雖然處理器頻率不高,但功耗控制極為理想,性能也可滿足大多數的運算需求。
但我要說的是,處理器發展要謹防過猶不及。就像片面強調主頻與速度被證明是一個形而上學的錯誤,單純追求功耗控制不過是這個錯誤的另一面。
Palm手機就走進過這樣的死胡同。Palm手機的處理器曾是低功耗的典范,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一直以低功耗自詡的Palm卻在Windows Mobile手機帶來的豐富的多媒體體驗面前節節敗退,究其原因,正在于處理器的性能不濟,無法滿足多媒體應用需求。
而在目前新興的超移動領域,功耗與性能似乎注定是一個分叉路口,如果基于傳統設計,兩條路幾乎沒有交叉的可能。傳統的面向移動平臺的處理器不是性能太差就是功耗太高,只有功率、性能兩手抓才能滿足需求。對此,Intel開發了低功耗的Atom處理器,可惜沒有平衡好性能,運算能力的缺失使業界老大頗顯狼狽。同時AMD面向嵌入式的Geode系列處理器,同樣把重點放到了控制功耗上,這一對老冤家依舊在探索處理器整體平衡的道路上如影隨形。
有了“奔騰”和“Palm”的前車之鑒,我們不得不思考,以往衡量處理器的方式是否需要被重新定義?單純注重處理器的主頻、性能、外頻、緩存容量等硬性參數的時代已經過去,當高額能源費用已經到了不可忽視的地步,人們對移動性的需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性能和主要硬件參數為基準去衡量處理器的體系已經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綠色計算的宗旨,無論是對傳統桌面市場還是新興起的超移動領域,都需要注意處理器的平衡性,也就是性能與功耗之比要合理,雖然這兩個市場的實際情況各不相同,但用戶的根本需求卻是一致的: 在保證性能的基礎上盡量降低功耗,這樣產品才真正具有可用性,才不會重蹈“奔騰”和“Palm”的覆轍。
與其慨嘆處理器應用價值難以體現,倒不如正視處理器發展到目前的盲區。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可用性、可靠性、管理特性、系統利用率和總體擁有成本等元素加在一起,綜合起來的平衡系統才是最符合實際的衡量方式。
在未來,無論處理器的發展之路做何變化,在能源短缺的現狀下,即使處理器的功能和性能再增加,對能源功耗的需求應該一直呈現降低的趨勢,雖然一些高性能處理器會繼續強調計算性能,但更多的處理器會注重功耗和性能之比,而并非單獨強調性能或功耗。從這個意義上說,單純以頻率和性能來衡量處理器的方式已經成為過去式,而我們需要做的,是在這個特殊的時代里尋找新的評價體系,讓高科技的動力與綠色和諧的整體社會發展目標走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