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內,花10億元成本,實現軟件互聯平臺200億元的總服務收入,并打造30家上市公司。阿里軟件SaaS路上為何豪言不斷?

7月18日,阿里軟件在北京高調宣布,正式聯手華登國際、賽伯樂、戈壁等國內外20家知名風險投資機構,成立阿里巴巴“軟件互聯平臺”投資者聯盟。該聯盟將通過“贏在軟件”創富大賽,在5年內用10億元培育國內在線軟件服務市場,計劃實現軟件互聯平臺200億元的總服務收入,并且讓30家軟件開發商具備上市資格。
“我們的目的是幫助軟件互聯平臺上的軟件開發商做大做強,同時幫助風險投資找到最好的投資對象。” 阿里巴巴集團資深副總裁、阿里軟件總裁王濤宣稱。
1月16日,阿里軟件剛剛與微軟、思科、IBM、Sun、Oracle、戴爾、華為等巨頭結成聯盟,發布了阿里軟件互聯平臺。任何國際和國內軟件開發商都可以把自己的軟件產品放在該平臺上,而阿里軟件則承擔支付、運營、服務和推廣等任務,向企業用戶提供SaaS服務。
軟件“沃爾瑪”模式
“未來,阿里軟件自己不做SaaS軟件開發,而是要全心全意做一個SaaS軟件的運營商。”王濤在最近幾次的公開表態中,旗幟都很鮮明,“阿里軟件互聯平臺的實質就是一個‘軟件沃爾瑪’。”
阿里軟件成立之初的思路是全部應用軟件都由自己來開發。譬如,2007年10月,阿里推出了阿里軟件網店版,為淘寶上的小企業和個人賣家提供管理服務,僅3個月付費用戶數就達到了10萬人。
陸續推出的幾款在線軟件使得阿里軟件僅成立一年多,就成為國內擁有用戶數最多的SaaS服務提供商。但很快,阿里就發現,各行各業的中小企業對應用軟件的需求非常個性化,阿里軟件自己沒有那么多專業知識和經驗,不可能提供所有軟件。
“事實上,SaaS在中國無法普及也是這個原因,SaaS產品不夠多、不夠豐富,也沒有一個聚集地。”王濤說。阿里軟件決定走一條不同于別人的SaaS之路。2008年1月,在全球頂級IT巨頭們的支持下,阿里軟件推出了“軟件互聯平臺”,“軟件沃爾瑪”戰略就此形成。
作為“軟件沃爾瑪”的操盤手,王濤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建立一個以阿里軟件為核心的Saas產業生態鏈,疏通產業鏈上游各類軟件開發商、IT服務商和下游渠道、用戶的關系。經過半年時間的快速搭建,阿里軟件SaaS生態鏈已初具雛形。
在上游,阿里已擁有眾多合作伙伴:第一類是微軟、思科,阿里軟件不僅出售其服務,還采購其設備;第二類是數量眾多的獨立軟件開發商(ISV),阿里軟件向客戶出售其服務;第三類是IBM、Sun、Oracle、戴爾、華為等,合作僅限于設備采購,以搭建阿里軟件聯盟平臺。
本次大張旗鼓地進行“贏在軟件”創富大賽,就是要用一種通俗的方式,吸引更多的ISV和個人軟件開發者入駐阿里軟件互聯平臺。“我們的目標是在5年內招募3000~5000家軟件開發商。”王濤說,“之所以敢扶持30家具備資質的軟件公司上市,是因為這些公司上市的地點是不限的,尤其是國內創業板開放之后,上市的門檻將大大降低。”
在下游,阿里軟件迅速地搭建起龐大的渠道體系。一是將原雅虎網絡實名的渠道全部招至麾下; 二是祭出“渠道先贏”的策略,把60%以上的利潤下放給渠道,讓渠道先富起來,從而組建起覆蓋全國的SaaS渠道體系。
為了爭取更多的資源,王濤并沒有將渠道的門檻立得很高:注冊資本10萬元以上的法人實體,銷售人員10人以上,技術服務人員5人以上,以及不得宣傳、經銷與阿里軟件同類型的產品。為了消除渠道和阿里軟件一起打天下的顧慮,王濤宣稱,打下市場后,阿里軟件也“絕對不做直銷。”
造富路上喜憂參半
王濤堅信,阿里軟件5年內一定會成為全球領先的在線軟件運營服務商。“阿里軟件天生具有創新基因。而且,阿里巴巴也有足夠的現金流支持阿里軟件持續創新。”
王濤的信心來自阿里軟件成立不到兩年所取得的業績。市場占有率遙遙領先(用戶數,編者注),不管從阿里旺旺到外貿版、e網打盡的產品路線,還是從“軟件互聯網平臺”到投資者聯盟、“贏在軟件”創富大賽的運營路線,阿里軟件的SaaS之路,都可以說是獨辟蹊徑。
一些業內人士也認為,阿里軟件做SaaS有自己的先天優勢。母體阿里巴巴做互聯網起家,深諳互聯網服務之道; 阿里有強大的品牌優勢,比任何公司都擅長“秀”,而對SaaS所瞄準的中小企業市場來說,“秀”顯得非常重要。
相對于功成名就的SaaS模式典范Salesforce,阿里軟件的道路也截然不同。Salesforce專注在CRM領域,靠的是中小企業銷售人員口口相傳,是在成熟的社會信用機制下,建立一個可信賴的服務平臺,逐漸積累,進而獲得爆發式增長。而阿里軟件可以憑借阿里巴巴集團門下“千萬級”的注冊用戶,借助其電子商務領域的積累,跳過自下而上的原始積累階段。
但是,這些優勢同樣也會成為阿里軟件造富之路上的“攔路虎”。其一,互聯網企業的特色是缺乏管理,作為Saas產業生態鏈的核心,阿里軟件所要管理的不只是阿里軟件自身,而是整個生態鏈。在一個社會信任機制還不成熟的市場上,如何管理入駐平臺上的幾千家軟件開發商,是一個巨大挑戰。畢竟IT服務的提供不同于其他商品實物的提供。其二,對于千萬級的電子商務注冊用戶來說,“口碑”遠遠重于“做秀”。一旦出現服務上的問題,用戶的口水足以將阿里軟件淹死。
阿里軟件能否拷貝馬云在電子商務領域的成功,再次演繹阿里巴巴網站那樣“好萊塢”式的新成功故事,惟有時間來檢驗。
鏈接
“新18號文”將大力支持
SaaS等IT服務業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進司副司長董寶青透露,“新18號文”將大力支持以SaaS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服務業的發展,在稅收,金融、信貸、人才流動、外匯結算、政府采購支持、主管部門資源傾斜等各個方面支持SaaS等信息服務業發展。
“18號文”是指國務院在2000年頒布的《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國發[2000]18號文件),有效期10年,將在2010年到期 。作為”新18號文“政策制訂的主要參與者,董寶青從5個方面闡述了“新18號文”對于軟件服務業和SaaS的支持。
第一,”新18號文“要解決信息服務業稅收、金融和信貸的政策問題,比如解決服務分包的稅收問題、服務業的重復納稅問題 。
第二,統籌考慮信息技術服務業、通訊服務業、信息內容服務業三者之間的關系,能夠保持政策的一致性,能夠合力推進現代信息工業的發展。
第三,統籌考慮國內和國外軟件市場的協調發展問題。未來對高端軟件將有所支持,對軟件企業進軍國際市場將有所考慮,譬如在人才流動、外匯結算等方面的政策制定。
第四,鼓勵政府部門接受SaaS服務的模式,鼓勵政府的信息系統外包托管,鼓勵政府的信息化服務采購采用SaaS等模式。
第五,推進SaaS在我國的發展已經成為政府部門今后一個階段工作的重點。工信部三定方案中,新設了軟件服務業司。這表明,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掛牌運行,將對SaaS及信息服務業有極大的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