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會固然是轟轟烈烈,看得咱也是美得不行,但在商業層面,卻總是幾家賺幾家賠。對多數中國企業來說,奧運營銷現在還屬于新鮮事物,但將來就不一定,相信大家不會輕易放過有效地展示自身實力和營銷的平臺。

總結本次奧運會的營銷大戰,我覺得有四個問題值得中國企業留心。
第一,奧運營銷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在受眾中樹立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奧運會不同于普通專題論壇,而是一個具有極大凝聚力、同時也有極大分散力的一個集體活動。在群情激動的同時,作為贊助商,如何在活動與廣告中抓住觀眾(讀者)的情緒與眼球,并產生認知,是非常難的一項工作。
對多數企業來說,奧運營銷中,品牌往往是第一訴求。但奧運期間廣告鋪天蓋地,營銷手段又十分相似,指望消費者記住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而對于特別的贊助商比如源訊與聯想而言,展現自身的技術與服務能力更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訴求。而這種訴求不是只靠廣告就可以做到的,而是要通過眾多的活動與體驗來完成。
在某種程度上,品牌知名度是依靠廣告可以做到的,且不分時節。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樹立核心競爭力卻是需要獨特的平臺和時機的。
第二,一窩蜂的簽明星代言無疑是惡俗的做法,不利于自身品牌的獨特性的樹立,不利于消費者形成獨特認知。
劉翔先后代言了十幾家公司的廣告。問題在于,很多人真的沒有搞清楚,劉翔到底是代言了蒙牛還是伊利,到底是代言了中國郵政還是聯邦快遞。巨星的好處在于知名度高,人人都認識,不利之處在于他代言的廣告往往實在是太多了,無法使其個人品牌與所代言品牌產生有效對接,甚至產生混淆。
劉翔上午開著卡迪拉克,下午開著千里馬,穿著杉杉西服,左腳奧康,右腳耐克,刷著VISA,用著聯想。早上一杯伊利,中午一瓶可口可樂。餓了,來點安利紐崔萊; 困了,來一根白沙香煙。這就是我們形象健康的體育明星,從頭到腳全是品牌,而這些品牌的對手也在瘋狂做廣告,創意相似,訴求相似,主角不同罷了,消費者如墜霧中不難理解。
第三,運動員營銷的風險需要事先考慮,并充分做好“災備”,能夠化不利為有利。
劉翔傷退事件并非個案,在歷史上,曾經發生過很多次這樣的事件。不只是運動員才會發生這種贊助風險,任何企業都有可能面臨類似挑戰。挑戰不可怕,關鍵在于是否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能夠化不利為有利。在此次劉翔傷退事件中,很顯然,耐克的做法就更加成熟。在歷史上,耐克已經無數次遭遇到此類現象了,這也促使其最終選擇了借助運動員長期傳播一種精神的廣告訴求,這就讓它能夠成功避免受運動員、受個人運動周期效應的影響。
第四,不是所有企業都適合做奧運營銷的,最重要的,是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發展階段選擇發展路徑。能贊助起奧運的企業多了去了,能夠有效地利用奧運效應完成企業升級的企業卻少之又少,甚至還有因此一蹶不振的。認為奧運就是營銷天堂的想法無疑是愚蠢的,我們看到的多是勝利的一面,很多虧大了的企業實在是不好意思說罷了。
奧運會只是上帝打開的一扇門,除了這扇門,窗戶還多的是。奧運營銷說到底就是那么點事,不必神化,也不必頭腦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