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小、研發實力薄弱、產業支撐體系不夠完善,仍然是我國軟件產業現存的最主要的問題。

9月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在濟南召開的第四屆信息技術博覽會上,聯合發布了2008年“中國軟件業務收入前百家企業”名單,華為、中興、海爾集團排名前三。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副巡視員高素梅在名單發布后的分析評述中說,雖然與去年相比,我國軟件收入前百家企業規模化有所成效、國際地位有所提升,但老問題仍然存在,規模與實力都有待進一步加強。

地區分布不均衡
從地區分布上來看,本屆入圍軟件收入前百家的企業,仍然表現出很明顯的地區分布不均衡態勢,87%的企業集中在東南部沿海地區的8個省市,其中北京占絕對優勢,共有24家企業入圍; 其次為: 廣東15家,山東11家,浙江10家,江蘇9家,上海、遼寧、福建均為6家。
地方政府的重視程度及激勵政策,對當地的軟件企業發展起到了明顯的推動作用。大連、成都、南京、濟南等城市的政府部門,近幾年來對本地區的軟件企業發展非常重視,紛紛出臺相關鼓勵政策,落實軟件產業基地的建設,其成效在本屆軟件收入前百家企業評選中表現明顯。百家企業中,在大連建立軟件研發機構或分公司的超過10家,完成的軟件收入占大連市軟件收入的30%; 在成都建立軟件研發機構或分公司的有6家,完成的軟件收入占四川省軟件收入的近30%。相比之下,云南、貴州、寧夏、內蒙等西南和西北部省份,則缺席百家企業名單。
“這是正常的市場優勝劣汰的結果。”一位業內人士分析說,我們不可能全民做軟件,那只會是一種“表面的運動”。同時,除了政策環境,軟件產業的發展還與當地的自然環境、人才環境、上下游的產業鏈環境有密切關系。在現有基礎上,集中優勢力量發展大企業,形成幾大有輻射能力的軟件產業圈,應該不失為一種軟件產業做大、做強的好方法。
規模仍是軟肋
數據還顯示,本屆軟件收入排名前百家企業,在規模化方面較去年有了明顯提升,百家企業軟件業務總收入達到了1634.2億元,比上一屆增長了13.7%。其中,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收入到達了416.7億元,是5年前的7.5倍(2002年為55.4億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19億元; 而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和海爾集團公司2007年的收入也達到了110.3億元和90.5億元。
百家企業中軟件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的有兩家、超過50億元的有6家、超過10億元的有28家。并且,由于全行業企業規模的進一步擴大,這次進入前百家的門檻也有明顯提高,排名第100位的上海理想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收入也達到了2.7億元,比上一屆有大幅提高。
盡管如此,也有專家指出,我國軟件產業目前仍沒有改變“中小企業集團軍”的形象。與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相比,同是排名第一的企業,規模卻相差甚遠,并且,前10家軟件企業的收入總計不足100億美元,這與微軟、甲骨文、SAP等跨國公司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高素梅分析說,目前我國軟件企業專業分工還不夠細,對細分領域的市場開拓也不夠深入,導致他們對產業的帶動效應還不明顯。另外,軟件人才的匱乏,特別是熟悉行業應用和國際經營的高端復合型人才的匱乏,也嚴重影響了軟件產業對其他行業滲透作用的發揮,制約了產業規模和層次的提升。她認為,從目前我們軟件企業在全球產業鏈的地位上來看,發展基于制造業的嵌入式軟件、拓展面向跨國公司和傳統行業的軟件服務外包市場,會成為我國軟件企業進一步做大規模的增長點。
產業融合成新突破點
有心人會從本屆軟件收入前百家企業名單中發現,產業融合的特色趨于明顯。國內巨大的制造業和信息化市場,不斷為軟件產業創造重要的發展機遇,基于大行業應用的軟件企業仍是產業發展的領頭羊,尤其是通信領域的嵌入式軟件企業在本屆百家企業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據了解,本屆前百家軟件企業共完成嵌入式軟件收入601億元,占百家企業總收入的36.8%,比上屆提高了6.1個百分點; 百家前10名企業中有4家是通信嵌入式軟件企業,其規模比重占前10家企業的66%; 而軟件產品和系統集成的收入則分別比上屆下降了2.2%和2.8%。
所有這一切都表明,推動產業融合,將成為下一步我國軟件產業做大做強的新突破點。
要推動產業融合,就需要進一步增強軟件業的服務意識,這也正是工業和信息化部在信息產業領域的工作重點。“為工業的發展提供行業解決方案,這是下一步要大力推行的。”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婁勤儉在這次發布會上一再強調“兩化融合”的理念,“生產與服務、軟件與硬件的融合都要進一步加強”。他說,“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創新工作方法,大力管規劃、管政策、管標準,加強宏觀指導和統籌協調,為行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