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熄了10歲生日蠟燭的Google,帶著一身為世人所矚目的光輝迎來了自己的“青春期”,下一個10年Google要如何走好?

在人的一生中,“青春期”總是一個涵蓋異常豐富的詞——沖動、懵懂、壓抑……在充滿變數與負擔逐漸加碼的青春期,Google的成長軌跡會是什么樣子?它將會遇到什么“麻煩”?看看分析師對Google的未來的設想和建議吧。
搜索花開?花落?
Google歷史上第一個員工,現任Google技術總監的Craig.Silverstein在一次訪問中談及互聯網的未來時表示:“我無法明確的描述未來會是什么樣子,但我惟一可以明確的是,搜索仍將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在Craig的設想中,搜索將變得無所不在,甚至逛超市時,人們不僅能通過手機找到牛奶、蔬菜的區域,更可看到在哪里左轉、去哪個貨架等這樣的細節。
而Google的美女副總裁Marissa.Mayer也在其最新的一篇博客中展望了搜索的未來。她認為,未來人們不僅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搜索,輸入的方式也不再限于關鍵詞,可能拓展到一句話、一張圖片或者一首歌;搜索結果也會更加智能,并且用“富媒體”來表現。
現在在中國,谷歌也已經逐步了解了用戶的需求,并且不斷提高用戶的體驗,Graig相信,谷歌和Google在全球搜索的內核都是一樣的,Google能夠在美國大受歡迎,谷歌在中國就也一樣會流行。
不過,分析人士卻提醒Google要專注。
Enderle Group的分析師Rob.Enderele表示,盡管Google一直在為提高搜索技術而努力,但最近幾年Google并沒有把所有的精力和資源集中在搜索業務上,而是積極進入手機平臺、SaaS等領域,甚至連在線下廣告,如廣播、電視、印刷品和廣告牌也有涉足。
“從事的事情太多,Google的注意力就會被分散,這就很難保證服務的質量。”Enderle指出,盡管Google一直是一個很特殊的公司,但它還是不可避免地重復其他大企業會犯的錯誤,比如微軟和英特爾都曾因副業過多而受到困擾。“總想同時做太多的事情,反而忘記了自己的核心業務,這是一個很普遍的問題。”
Sterling Market Intelligence的分析師Greg.Sterling也指出,Google過于鐘情于推出新的產品和服務,而有些缺乏理性,導致某些產品失敗,這讓公司也錯過了行業發展的趨勢,最終不得不以收購等方式來彌補。
而另一方面,Google雖然目前仍在全球搜索市場上保持著一家獨大的地位,但這個領域卻從未缺少過競爭者。比如Hakia和微軟的Powerset就把寶押在語義搜索上;而Mahalo和Wikia都認為,讓用戶參與搜索結果的索引和排序是制勝的法寶;雅虎也推出了Search Monkey,允許第三方應用插件。此外,還有lxquick、Clusty、Blikx等,都在尋找搜索領域的機會。這些競爭者的策略都一樣,就是找到Google的欠缺的地方,然后搶灘登陸。
“我們都知道使用搜索引擎不需安裝任何軟件,因此用戶被鎖定的可能非常小,一旦有更好用的產品出現,用戶就很容易變節。”Enderele表示,對Google而言,廣告收入是和用戶數量成正比的,用戶大幅減少將會嚴重影響Google的收入。
SNS的困擾
無論是人還是企業,誰都不可能一帆風順。去年第四季度,Google的收入首次沒有達到華爾街預期,隨后的統計數據也顯示,在整體廣告市場一片大好的情況下,Google付費廣告業務增長明顯放緩。似乎,少年Google的煩惱正開始一點點地增加。
除了增長放緩,一直糾纏Google的安全問題,在未來還會繼續存在。安全公司MessaeLabs的報告指出,垃圾信息制造者借助Google引誘用戶訪問垃圾網站;SecTheory.org CEO Robert Hansen則批評Google對此置之不理。
Google也許應該留意一下老對手微軟的經歷。微軟在最近的10年中,也因為安全遇到了不少麻煩。另外,還有最近被大肆批評的隱私問題,也是Google需要注意的。
不過,這些對于技術強勢的Google來說,只要它愿意,似乎不會帶來太大的影響。然而,更加難的在于,如10年前誰也不知道今天會有一個Google一樣,也許現在在某些IT行業就潛在著下一個“Google”,像Google于微軟那樣,帶給Google巨大的沖擊。
互聯網老兵、一起網CEO謝文告訴記者:“就互聯網盈利模式而言,早期雅虎的成功是依靠品牌廣告模式,而Google則采用競價排名超越了雅虎。下一個階段,最有效的互聯網盈利模式應該是Web 2.0的精準投放模式,而典型的代表就是Facebook。”
互聯網專家呂本富雖然和謝文立足的角度不同,但他也得到了和謝文一致的結論。他表示,從互聯網產業的整體發展趨勢來看,Google大受歡迎的根本在于它向用戶提供的是“經過排序的信息”,隨著用戶需求的提升,未來“經過用戶篩選和驗證的信息”會越來越成為主流,因此,Google在下一個十年中,需要小心SNS(社交網絡)了。
評論: 10歲Google需冷靜
Google無疑是過去幾年最為偉大的互聯網企業。但偉大并不意味著完美無缺。在Google 10周年之際,它最需要的是冷靜的思考。
首先,跨國互聯網公司在海外市場“水土不服”的老毛病,即使是偉大的Google也未能免俗。以美國模式套用到各國,雖然在全球大部分國家通行無阻,使Google處于絕對的領先位置,但在中國、俄羅斯、韓國和日本卻只能穩穩的當“老二”。互聯網老兵謝文認為,這4個國家的文化和體制都比較獨特,而且這些國家的本土互聯網企業也比較強,Google把“美國化的方式”在這些國家施行,難免會碰壁。Google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只有20%,而百度達到了60%。在韓國,Google也遠遠落后于韓國的本土搜索企業Dawn。可以用進入時間比較晚來搪塞Google與百度在中國市場份額上的差距,但因為決策權不在本土,或者說不完全在本土,使得Google在反應速度、產品的本土特色等方面,跟競爭對手相比還有相當的距離。
其次,如同蘋果一樣,Google的文化是“精英文化”。“我的東西就是好,你愛買不買。”這種高姿態的思維模式讓Google對產品的宣傳和推廣并不看重。當然,似乎目前還看不出這種思維方式的弊端,Google的產品一出現,各種各樣的關注已經如潮水般涌來,讓人應接不瑕,比如Google最近剛剛推出的瀏覽器Chrome。但這樣“防守式”而非“進攻式”的市場推廣方式總是被動的,一旦對手的產品技術接近,“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思維就會使之裹足不前。
再次,江湖總是這樣,各領風騷幾多年。大型機時代的IBM,PC時代的微軟,搜索時代的Google。沒有公司在所有的時代、所有的領域都能做到最好,這已然成為了產業的規律。盡管現在的Google四處布局,而且啟動了收購戰略,并購了DoubleClick、YouTube等公司。但能否把握所有的新機會,并在新的領域里都能做到最好,這實在是一個大難題。
那么,誰有可能超越Google?中科院管理學院副院長呂本富認為,從信息學的角度看,雅虎、新浪的模式是“媒體信息”,而Google、百度的模式是“排序信息”,未來的模式很有可能是“受驗證的信息”,其中的一個代表就是“社區模式”,即facebook的模式。目前,facebook的變現能力尚無法與Google相比,但它一旦尋求到成熟的廣告運作方式,其增長就可能是爆發式的。
居安思危,逍遙了10年的 Google必需冷靜思考未來。(文/楊霞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