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殘奧會的推動,但建立信息無障礙產業并非一蹴而就,要想“開花結果”,中國信息無障礙事業還會遇到哪些挑戰?

在剛剛落幕的殘奧會上,我們不僅看到了精彩的賽事,也看到了各種各樣的為殘疾人運動員和觀眾設計的信息化工具。從殘奧會網站上的網頁瀏覽輔助工具(Easy Web Browsing),到殘奧村網吧里的點顯器、盲文刻印機,再到迅速流行于互聯網上的語音讀屏軟件、3D動畫手語主播服務,就連新浪網語音驗證碼的微小變化,都引起了細心網友的熱切關注。轉瞬間,信息無障礙成為熱門話題,這似乎讓人感到,沐浴著殘奧會帶來的春風,中國的信息無障礙事業或將“怒放”。
然而,中國信息無障礙事業的發展卻沒有想像的那么順利。9月12日,第五屆中國信息無障礙論壇在北京舉行。會上有專家指出,中國的信息無障礙產業剛剛萌芽,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標準滯后 應用難落地
“我們希望能和正常人一樣上網、用手機。”盲人運動員小王對平等地享有使用信息設備的權利充滿了渴望。當記者見到小王時,他正在殘奧村的聯想網吧里使用點顯器和讀屏軟件瀏覽網頁。小王告訴記者,這是他第一次在盲校以外的地方使用電腦,“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方便地用電腦上網,并能用上專為盲人設計的手機就好了。”
相比不能感受殘奧會無障礙信息服務的殘疾人,小王是幸運的。據調查,2006年中國殘疾人的數量已經達8296萬人,占全國人口的6.34%。其中,像小王這樣有視力殘疾的為1200多萬人,而通過語音軟件使用電腦的僅1萬人。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和社會信息化程度不斷提高的今天,電子、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對促進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發揮著越來越顯著的作用。作為人類大家庭中的一員,殘疾人理應與全社會一道,共享信息社會給人類帶來的便利與發展機遇。然而,由于自身殘疾影響和外界環境的障礙,信息技術還很難惠及近8300萬的中國殘疾人。
雖然,在殘奧會的推動下,工業和信息化部經制訂了《信息產業殘疾人事業十一五發展綱要》; 奧組委提供了視殘人士專用的信息技術終端以及盲人點視器、盲人刻錄機,和對于聽力殘疾群體專用的無線助聽、信息終端、網站手語解說等服務。但我們還應該看到的是,中國在信息無障礙體系建設和研制上已經落在了后面。
早在1998年,當時的美國總統克林頓所簽署的《美國殘疾人康復法案》第508節就規定,美國聯邦政府在采購IT產品和服務時,供應商必須主動證明其產品能夠滿足由美國無障礙委員會制定的信息無障礙的標準; 繼美國之后,西班牙、瑞典、英國、德國、愛爾蘭等國也相繼出臺了相關的法規、法案和指南; 2004年,日本出臺的由政府與工業界合作制定的《日本工業協會標準》中,也有相關規定。
而直到2006年,中國相關部門才提出了系統化制定信息無障礙標準的思路,并開始著手建立《信息無障礙標準體系框架》。到了2008年3月,才僅有《信息無障礙-身體機能差異人群-網站設計無障礙技術要求》正式發布。
“實施信息無障礙,首先必須明確什么人面臨著何種類型的困難,才能有針對性地發現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技術方案,通過制定標準為技術的全面推廣提供依據,以便支持管理部門和相關企事業單位開展工作。” 在第五屆中國信息無障礙論壇上有專家告訴記者,法規和標準體系滯后于需求,是導致信息無障礙應用遲遲難以落地的重要原因。
政策缺位 產業鏈難成形
據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副秘書長武冰梅介紹,目前信息無障礙的服務人群已經從殘疾人擴展到廣闊的范圍,包括: 身體機能差異人群(包括殘疾人、老年人、兒童等)、基礎環境差異人群(貧困及貧困邊緣人群)、文化環境差異人群及行為習慣差異人群。
人群的擴大意味著更廣闊的市場空間,雖然才剛剛起步,但中國的信息無障礙產業也吸引了不少商家。IBM、聯想、惠普、中國電信、日立……在本屆信息無障礙論壇上,記者看到了不少知名IT企業,以及國外專業廠商的身影。
IBM、Sun這樣的公司主要發力在軟件開發與應用上。IBM中國信息無障礙中心經理覃育梅介紹說,除了Easy Web Browsing,他們已經研發出了移動信息導向服務、網頁靈活瀏覽技術、音視頻字幕生成系統、演講實錄系統等多項技術。
有的商家則主打服務牌。2007年,中國電信正式推出“電話收音機牽手熱線”業務,其后發展勢頭良好,在江蘇、安徽、陜西成功試點,并于2008年4月進入了推廣階段; 百度則借“盲道”速度踏上信息無障礙的列車,主要著眼于無障礙信息搜索; 而聯想等PC廠商,則借殘奧會著手與專業無障礙終端廠商合作,并借殘奧村網吧試水無障礙信息服務。
借殘奧會之機,一些先前很少受業界關注的諸如生產點顯器、盲文刻印機、語音讀屏軟件的小型專業公司迅速躥紅。永德讀屏軟件就在盲人圈中頗有名氣,殘奧會期間永德讀屏軟件更以其綠色、簡潔、易操作的特性成了下載的熱門。
然而,作為國內讀屏軟件的先行者,在讀屏業摸爬滾打了近10年的王永德坦言: “目前市場尚未形成一定規模,雖然技術和渠道都已經成熟,但由于缺少資金扶植,只能苦苦支撐,連技術升級都有些困難。”
“目前這一產業正處在深入研發技術標準和市場推廣的階段。這是資金投入量較大而回收非常小的時期。有實力的大企業僅限于試水; 眾多的中小企業則苦于沒有雄厚的資金支持,而選擇觀望; 率先涉足的小型專業企業或個人,也只能獨自支撐。” 一位信息產業專家道出了信息無障礙產業“嗷嗷待哺”的現狀。
正是由于國內信息無障礙產業剛剛起步,各項配套政策缺失,雖然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積極參與,但硬件終端、軟件技術、服務等環節的劃分比較粗糙,產業的結構細分程度不夠,信息無障礙產業鏈短時間內還很難成形。
供需脫節 推廣遇障礙
“不僅是你們健全人,對我們來說,很多信息無障礙設備都是在殘奧會上第一次見到。”采訪中盲人運動員小王的話令記者驚詫不已。
事實上,處于起步階段的中國信息無障礙產業也面臨著供需脫節的問題。雖然我國在信息無障礙領域取得了很多技術成果,但我國殘疾人數量比較大,目前能夠享受到信息無障礙成果、參與信息無障礙建設的殘疾人還只是少數人,大部分的殘疾人無法參與。
另外,一些企業在推廣中發現,信息無障礙產品單一化十分嚴重,無法滿足多樣化的需求。目前市場上只有讀屏軟件、盲文觸摸器、電話收音機、一鍵熱線等軟、硬件信息無障礙產品,這還不能滿足各類殘疾人的正常需求,更不用說服務廣義的信息無障礙目標人群了。
再有,對殘疾人需求只停留在簡單的了解層面,而不能深入到具體、細致的程度。而永德讀屏軟件正是靠著對用戶需求細微的了解,才得以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
供需脫節的問題還不止于此。就現階段而言,中國的信息無障礙目標人群多屬于社會弱勢群體。而購買信息無障礙設備和參與設備操作培訓所需的不菲開支,則讓信息無障礙受益人群望洋興嘆。而對企業而言,雖然市場空間廣闊,但購買力不夠,勢必促使其不會貿然擴大生產。這就會使信息無障礙產業陷入“價格居高不下,產品無人問津,企業賺不到錢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