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能控制華爾街
由雷曼破產和美林證券被并購引發的金融風暴,掃蕩著華爾街乃至紐約市的每個角落,以致華爾街人人自危。華爾街冷清了,似乎成了一條“死街”。往日訂座困難的金融區酒吧和餐廳,現在只剩不到一半上座率。

9月15日,在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工作了10年的麥克無奈地步入辦公大樓,來到了自己的座位收拾東西。按規定,他不準觸碰電腦或復制、復印任何文件,然后端著裝有自己的私人物品的紙箱子走出了公司大樓。
“我失去了一份非常好的工作,這對我的家庭是個非常嚴重的打擊,我難過極了?!丙溈苏f。
像麥克一樣的雷曼兄弟雇員大概有2.5萬多名,他們不知道何時能拿到下一月工資,或許那也將是他們的最后一份薪水。每個人都在收拾東西,交換聯系方式,承諾在未來找工作時互相幫助。
不過,在如此惡劣的市場環境下,要找到新的工作談何容易。今年以來,華爾街在次貸風暴與破產的雙重沖擊之下,裁員人數已達4萬多人,未遭裁員者薪資也會銳減。
這已不是華爾街的第一次變故。
18世紀,24個商人代表聚集在華爾街的一棵梧桐樹下,簽訂了梧桐協議,規定在他們之間可以進行證券交易,這就是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前身。1890年代開始,摩根家族連續兩代控制著華爾街。J.P.摩根甚至左右著美國的經濟政策。終于,美國政府決定“收權”。在遭受聯邦調查之后,J.P.摩根死于意大利。從此,再也沒有誰或哪個家族可以控制華爾街了。
在紐約從事金融業的職員中,有10萬在華爾街工作。因此每天的上下班時間,整條街都擁堵不堪。在華爾街,一個資歷最淺的金融專業人員,也可以拿到至少6萬美元的年薪,這就是名校畢業生對華爾街趨之若鶩的原因。
他們只是酷愛交易
在華爾街,年過6旬的投資經理仍然懷著飽滿的精神研究新的行業、新的市場;資深分析師一邊吃著簡單的午餐,一邊讀著像磚頭一樣厚的報告;銀行家每天工作14個小時不僅是因為完成任務的壓力,也是因為熱情;分析師每天閱讀幾百頁研究報告不僅是為了拿到自己的薪水,也是因為興趣;交易員每天打幾十個電話、輸入上百個交易指令不僅是為了應付老板,也是因為他們喜歡交易。
從早晨7點到晚上12點,在華爾街的每一個金融機構辦公樓里,燈光都不會熄滅,電腦都不會關閉。在所有人都已安然入睡的時候,外匯交易員還在聚精會神地做著某個遙遠市場的大宗交易;在所有人還沒有起床的時候,分析師已經喝著濃濃的咖啡,在開始舉行例行晨會;在所有人都在與家人歡度周末的時候,投資銀行家可能正在9000米高空的機艙里奔赴某一個新興國家,準備星期一和他們洽談IPO問題。對他們來說,這不僅是工作,也是生活和愛好。
事實上,作為美國金融服務業的總稱,華爾街實際已經代表了一個自成體系的金融帝國。但頃刻間,華爾街的中國大廈將傾。
華爾街操縱著全世界80%的資金。美國稅務局的統計數字:2006年紐約華爾街30多萬員工的年平均收入,超過了30萬美金,也是美國人平均收入的7倍左右。而高層的年薪達到8位數。
美國流行這樣一句話:“如果你既不會唱歌又不會打籃球,卻希望過得像明星一樣,你唯一的選擇就是去華爾街。”

沒有朋友,
只有同事和客戶
華爾街上30來歲的百萬富翁比比皆是。經濟危機之前,毫無經驗的大學本科畢業新生,在摩根斯坦利可以拿到10萬美元年薪。如果是商學院的畢業生,年薪底線是8.5萬美元(年終另有11.5萬美元左右的獎金)。一個有五六年工作經驗的副經理,年薪一般在50萬到70萬美元之間。
而工資并不是華爾街人收入的主要部分,紅利才是大頭,一般分紅和獎金占年收入的75%。2006年,華爾街的25位頂尖對沖基金經理總共掙了140億美元,收入最高的是一位69歲的數學教授詹姆斯·西蒙,一年收入達17億美元。但有人認為華爾街的巨額年終獎制度會迅速掏空公司利潤,也是導致許多公司破產的原因。
麥克沒來華爾街之前住的是個小公寓,只有一個房間,廚房、臥室和客廳都在一起。那時候,家里只有一桌一椅和一部電腦。因為買不起床,他晚上就睡地板,平時唯一的消遣就是去健身房練舉重。
到雷曼工作不到3年,麥克就搬進了曼哈頓豪華公寓,而且銀行賬戶里也多了幾百萬美元的存款。
華爾街人生活和工作不分家,上班時拼命干,節假日也要跟客戶打高爾夫球、聚會。他們穿著講究,談吐得體,全天24小時嚴陣以待,往往除了同事和客戶再沒其他朋友。華爾街只認錢不認人,這里是個單以成敗論英雄的世界。那些原來學習工程、機械、化工、能源、生化等專業的人才,改行從事金融常常會有更加出色的表現,所以華爾街信奉“英雄莫問出處”的信條,復合型人才在這里最受歡迎。
比如,美林證券一個高級投資經理出身貴族世家,他對理財非常感興趣,雖然學的是音樂和經濟,但到華爾街轉行搞金融后,很快就進入角色,目前在能源領域掌管著7億多美元的業務。他的夫人則出生在新澤西州的貧民區,考上哈佛后,半工半讀才完成學業。她也在美林證券公司,她擔任部門經理,手中掌管著9億美元的對沖基金。
當然,華爾街的高薪并不是那么容易拿的。
首先,華爾街上的第一線工作是交易。由于金融市場瞬息萬變,交易員時刻高度緊張,每天只能睡三四個小時。走進華爾街的任何一家公司,你都看不到50歲以上的人,這里吃的是青春飯。因為工作實在是“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干到40歲的時候,多數人就已經燈枯油盡、無以為繼了。

癡迷于金錢冒險就像是吸毒成癮
戴維曾擔任一家證券公司的副總經理,整整兩年,他周一到周五在公司作股票交易,周五晚上坐飛機去拉斯維加斯,在賭場里連賭48個小時,周日再坐夜間航班回紐約,下飛機后直奔辦公室,開始又一周緊張的工作。他經常處在一種極度興奮的狀態中,金錢的冒險成了一種戒不掉的毒癮。股票交易所在周末休息,賭場是唯一能提供這種冒險刺激的地方。他無法像正常人那樣周末跟女朋友約會,或者陪父母吃頓飯。
在華爾街做投資模型和金融軟件系統開發,往往需要至少兩個專業以上的知識。譬如做投資模型的人,一般都是美國名校畢業的數理博士,還必須懂得金融和電腦編程;而做金融系統開發的,除了電腦科班畢業外,還必須懂得金融知識,特別是華爾街的證券知識。資本家只支付一人薪水卻完成原屬于兩個甚至三個人的工作,還免去其中的交流溝通成本,何樂而不為呢?
華爾街的工作是超級動蕩的,每家投行一到年底就有表現評估,通常需要6到8個人給你做出評價,包括老板,兩到三個同事,兩到三個你的客戶,而且是背對背的打分評估。一般來說,華爾街的員工每隔三年會碰到一次“下崗”。
在美國金融界工作20多年的資深金融專家詹姆斯表示說,金融界非常殘酷、現實,如果不掙錢,馬上就會被裁掉。他曾在美國一家非常知名的投資銀行工作,經歷過“星期五發紅包,星期一整個團隊掃地出門”的事情,至今心有余悸。
還是無法放棄華爾街
在美國經濟的刺激下,國內各大出國留學網絡論壇已經炸開了鍋。很多與金融相關學科的人想延遲自己的出國鍍金計劃,有的想轉簽英國等英語國家。但在廣州某大學讀英語專業的美迪卻很樂觀,她正在申請去美國讀金融學研究生。“有次我站在香港中環金融街,看著那些來去匆匆的金融人,我就很想成為他們的一員。經濟危機并沒動搖我去美國的想法,畢竟我畢業還要等3年之后,那時又是一個輪回了?!泵赖险f。
而在彼岸,美國的名校畢業生正在尋找華爾街之外的其他出路。哈佛大學就業中心主管羅賓·芒特不斷告誡他的學生:絕不能在華爾街上吊死。
2007年從田納西大學后,詹妮進入貝爾斯登工作,但很快就發現她置身于一個瀕于碎裂的公司?!艾F在回過頭看,那時真有點瘋狂。”她說,“在學校的時候,我滿心希望能進投行工作?!钡谪悹査沟悄菐啄?,她清楚地知道了自己喜歡的和不喜歡的工作——她不想把自己的生命耗費在鼓搗數字上。現在,她在舊金山創辦了一家成功的短信廣告公司,自己當家作主。
當然,還有人無法放棄華爾街。比如喬伊娜,她不打算創業,她樂意嘗試,即使待遇稍差。用她的話說:“一旦進入華爾街,你就很難再離開?!?/p>
(作者:紐約某投行金融分析師,《華盛頓觀察》作者宮學敏亦對本文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