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現代軍用手榴彈的起源,“米爾斯”手榴彈是不容跨過的界碑。英國的W.米爾斯爵士于1915年研究成功、并以自己姓氏命名的這種手榴彈,代表了當時此類彈藥發展的最高水平,在近、現代軍用手榴彈的交替演化中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并從此確定了無柄手榴彈的基本結構模式。因此,在單兵手擲彈藥的發展史上,英國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米爾斯”系列的名聲太過響亮,往往成為英式手榴彈的代名詞,以致掩蓋了英國在二戰中使用的其他一些手榴彈,其實這些彈藥在當時也非常著名,并且都極其特點。
名聲顯赫的
“米爾斯”手榴彈
“米爾斯”防御型無柄手榴彈是一個龐大的家族,可分為早期的No.5系列、中期的No.23系列和后期的No.36系列三大類。二戰中英聯邦軍隊使用的是No.36系列,其中又以No.36 M為主,該彈屬于手投、槍發兩用手榴彈,是英國皇家兵工廠在No.23系列手榴彈基礎上改進而成的,于1932年列裝,并且一直生產裝備到1 960年代初才被L2型手榴彈所取代,是英國生產和裝備最久的一種手榴彈,加拿大等英聯邦國家也都生產和使用過這種手榴彈。
No.36 M的雷管和點火座是一個完整的獨立部件,不與彈底螺蓋相連接,這樣可以把引信系統拆下單獨存放,提高了手榴彈日常貯存的安全性,也便于必要時換上帶長桿或閉氣板的彈底螺蓋,用加裝拋射器的步槍拋擲。
由于“米爾斯”手榴彈系列產量巨大,分布也十分廣泛,時至今日仍能看到它們的身影,這也印證了該系列手榴彈設計的合理性,相對某些更現代化的手榴彈來說,其總體性能仍是非常優秀的。各種型號的“米爾斯”手榴彈外觀差別不大,僅僅在保險握片、彈體刻槽和彈底螺蓋等細節上有所變化,最主要的區別在于內部引信系統的改進。

“米爾斯”手榴彈外形很像菠蘿,全彈由彈體、帶拉環的保險銷、保險握片、擊針/擊針簧、中心管、發火組件、蓋螺、主裝藥和彈底螺蓋組成。彈體為生鐵鑄造,表面直接鑄出刻槽,用來控制破片大小并起到防滑作用。早期彈體上刻槽較深,角度也較大,被分割開的各個小塊邊角顯得比較尖銳,后期的刻槽較淺,角度也很小,邊角顯得較為圓滑。彈體頂部有兩個凸耳,保險握片的旋轉軸置于凸耳上的半圓槽內,保險銷穿過凸耳另一邊的通孔,將保險握片固定住。凸耳的另一側有一個傾斜的圓臺,上面加工有一個較大的螺孔,用于裝填炸藥,裝完以后再用螺蓋密封住。之所以要設計這個圓臺,是因為中心管是不對稱的,但中心管又需要旋入彈體,由于不對稱,在旋入彈體時會占用較大空間,所以就不能采用先裝藥、再鏜出引信室的常規辦法,不得已才設計了這樣一個裝藥孔。彈體頂部有一個細孔,擊針的頭部就穿過這個孔,被保險握片卡住,而彈體底部也有一個大螺紋孔,用來旋緊中心管和彈底螺蓋。
“米爾斯”手榴彈的保險握片有兩種樣式。一種是整體式,握片較厚,直接由鋼板沖壓彎曲而成,握片頭部左右各有一個突起,與彈體凸耳上的半圓槽配合另一種為兩件式結構,握片較薄,頭部左右折彎后鉆有通孔,通過一根軸銷把握片固定在彈體凸耳上,采用這種握片的彈體凸耳上不是半圓槽,而是兩個通孔。

中心管是手榴彈中形狀比較復雜的零件,早期由黃銅鑄造而成,后來改用鑄鐵,其由并列的一粗一細兩個管狀體加上底部連接部分組成,粗的為通管,用來裝擊針和擊針簧,旁邊有一個較細較短的盲管,內裝雷管。中心管底部直徑較大,外有螺紋,用以擰在彈體上,其內部是空的,用來裝發火組件。發火組件由雷管、導火索、火帽和火帽座組成,型號有MK7、MK8和MK3。MK7和MK8除火帽不一樣外,其余都一樣,延期時間都為4秒,而MK3為槍擲專用,延期時間為7秒,整個發火組件也比MK7和MK8要長一些。導火索一頭插在雷管內,另一頭插入火帽,連接處均壓緊并涂漆密封,最后火帽裝入U形火帽座內,組成一套完整的發火組件。平時發火組件與手榴彈分開存放,插在木墊內,由專用的鐵皮圓盒盛裝。手榴彈主裝藥為俗稱“巴那特”的TNT與硝酸鋇混合炸藥,TNT與硝酸鋇的比例為4:1。這種炸藥具有生產簡便、防水性能好、產生氣體多的特點,缺點是爆速較低。
“米爾斯”系列手榴彈的彈體都采用脆性較大的普通鑄鐵,如果炸藥威力太大會造成彈體破碎過度,殺傷力反而降低,所以采用威力適中的“巴那特”炸藥反倒可以獲得較好的殺傷效果。彈底螺蓋由于具體型號和生產廠家的不同而有很多樣式,早期也是用黃銅車制的,后來改為鋼質,有的為了可以用步槍拋擲,底部還連接有長桿或圓盤。
以No.36 M MKl型“米爾斯”手榴彈為例。該彈全彈長89mm,全彈質量774g,彈體直徑57mm,裝藥為69g“巴那特”炸藥,槍擲最大射程180m,延期時間4秒(手投)或7秒(槍擲)。
“米爾斯”手榴彈的包裝一般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裝入木箱,每箱12枚,分兩排放置,左右各6枚,中間的空格盛放手榴彈引信,這種包裝多見于二戰時期;另一種包裝是用兩頭帶加強鐵蓋的厚紙筒包裝,里面裝3枚手榴彈,中間用氈墊隔開,最上方是裝有3套引信的鐵皮罐,這種包裝多見于二戰后。
“米爾斯”手榴彈的使用方法與一般無柄手榴彈基本相同,先將有保險握片的一面彈體朝向掌心,緊緊握住,然后用另一只手抽出保險銷,用力向目標投出即可(如果目標過近,也可以先讓保險銷彈出再投擲出去)。手榴彈出手后,擊針簧拉動擊針帶動保險握片旋轉,直至保險握片脫離彈體,而擊針會在擊針簧的作用下加速打擊火帽,進而點燃導火索,經過延期,最終引爆雷管和炸藥。如果通過槍擲發射,一般要先在步槍槍口安裝拋射器,而且必須用專用空包彈發射。拋射器有兩種,一種供帶長桿彈底螺蓋的手榴彈使用,一種供帶圓盤形彈底螺蓋的手榴彈使用。兩者的區別是前者為半圓筒狀結構,比較單薄;后者為封閉的圓筒狀,較為結實。
“米爾斯”手榴彈的優點是結構和零件形狀較為簡單,加工和組裝方便,同時裝藥量和殺傷威力均較大,而且引信發火組件可以單獨存放,有利于提高手榴彈儲運的安全性,也方便更換引信。其缺點是全彈體積和質量偏大,攜彈量和投搠5距離有限,部分破片飛行距離過遠,危險界限較大,特別是引信設計不盡合理,雷管為偏心放置,不僅裝藥均勻性受到一定影響,而且擊針與擊針簧全部置于彈體內,占據了彈體空間,進而影響到手榴彈的裝藥量。此外,該彈的導火索延期系統在長期被水浸泡以后可能失效,而且手榴彈零件的表面防銹處理不夠好,在潮濕環境中容易生銹。
No.68系列兩用反坦克手榴彈
No.68系列兩用手榴彈是英國1940年研制成功的一種特殊的反坦克手榴彈,其特點是采用了空心裝藥技術,既可手投,又能槍發,使用比較靈活,具體型號有No.68 Mkl、No.68 Mk2、No.68 Mk3、No.68 Mk4、No.68 Mk5和No.68 MR6,除了標準戰斗用彈外,還有彈體內填充沙子的訓練彈等。由于No.68系列手榴彈實際威力較小,使用也不太方便,所以當英國PIAT反坦克拋射器出現以后,便逐漸停止了使用。

No.68反坦克手榴彈最早的型號為No.68 Mkl,而二戰中使用較多的是No.68 Mk3,各種型號的結構和外形差別不大,只是局部細節上有少許變化,如早期的No.68 Mkl型彈體下部有4片穩定用的小翼片,而后來的型號將其取消。本文以常見的No.68 Mk3為例,來說明這種手榴彈的結構。
No.68 Mk3是英國二戰中使用的惟一一種空心裝藥手榴彈,由彈體、引信傳爆結構和尾翼三大部分組成。彈體由一大一小兩個圓柱體組成,形狀非常簡單。大的內部有主裝藥和藥形罩,其中主裝藥底部有引信室,其內裝有由擴爆藥管、傳爆藥管和火帽組成的傳爆機構,頂部則被一個直徑稍大的帶內螺紋的蓋帽封住。彈體尾部的小圓柱部分內有一個帶螺紋的通孔,用來連接尾翼。該彈的藥形罩不是常見的與彈體內徑相同的錐形,而是由一段較細的圓柱體和圓錐相接而成的,口部有翻邊,正好被彈體頂部蓋帽壓住。其破甲威力不是很大,一般可以穿透約50mm厚的鋼板,這樣的威力用于對付二戰中后期的德國坦克實在是力不從心。該彈的尾翼為亞鉛合金壓鑄而成的整體結構,尾翼中心為圓柱體,底部有一個方便步槍拋射筒拋擲的圓盤,在圓柱體四周有4片矩形翼片,圓柱體前部中心也開有孔,內部裝有簡單的擊發引信,引信由擊針體、隔離簧和保險銷組成。
No.68反坦克手榴彈手投使用方法是:先拔出保險銷,然后采用類似德國PWM反坦克手榴彈的投彈姿勢握住彈體向目標投去,當彈體碰撞到目標后,彈體減速,而擊針體會在慣性作用下繼續壓縮隔離簧直至擊發火帽,引爆傳爆藥和擴爆藥管,進而引爆主裝藥。
使用槍擲發射時,需要先在槍口安裝發射筒,然后使用專用空包彈發射。需要注意的是,發射時槍口不能向下,不發射時要立即取出手榴彈并插回保險銷,防止手榴彈從發射筒掉落而發生危險。
該彈的優點是結構簡單、制造容易、造價低廉,具有一定的破片殺傷效果;缺點是威力偏低,設計時偏重槍發,投擲起來不太方便,同時引信設計過于簡單,在某些角度落下時會造成手榴彈瞎火。(待續)
編輯 劉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