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按照黨的十七大確定的試點大部制方針,國務院宣布了行政機構改革方案,組建工業和信息化部。同時,組建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 國家煙草專賣局改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管理。不再保留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信息產業部、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
無論對于信息化和信息產業,組建工業和信息化部,都是一個重大的標志性、歷史性事件。
我國信息產業萌發于1956年,一直到1998年3月成立信息產業部,長期以來信息產業被視為電子工業的一個分枝。文革前形成的國產機系列在改革開放以后被丟棄。在當時全球信息產業飛速發展的背景下,1982年國務院成立了電子計算機和大規模集成電路領導小組,當時的萬里副總理任組長。1983年與IBM PC兼容的長城0520微型計算機投產,是我國信息產業能夠有資格被稱之為產業的開端和標志。1984年,國務院成立電子工業振興領導小組,當時的李鵬副總理任組長。
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時,撤銷了所有工業部門,如電力工業部、冶金工業部、煤炭工業部、化學工業部、機械工業部等。在這個大背景下,惟獨在原電子部和郵電部的基礎上新組建了信息產業部。10年以后,2008年,信息產業的字樣在國務院的部委的名單中消失了。
從1956年開始,國家和社會賢達都看到信息產業是巨大的朝陽產業,是我國工業未來的希望之所在,一直在不懈地努力,優先配置資源,推動其發展和壯大。到2008年,52年的艱苦努力修成正果,信息產業已成為對GDP貢獻最大的產業。不論在全球還是在中國,信息產業不再是昨天的朝陽產業,已經發展成與能源、冶金一樣的成熟產業。國家不再設信息產業部正逢其時。
我國信息化的源頭是1992年由原電子部牽頭,在全國組織實施涉及國民經濟信息化的金橋、金卡和金關工程。1996年,國務院成立了國務院信息化領導小組,當時的鄒家華副總理任組長,辦事機構設在當時的電子工業部。1997年首次召開了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提出了我國信息化建設的24字方針。2001年,國務院信息化領導小組的辦事機構從信息產業部獨立出來,組建了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國信辦),協調國家的信息化工作。2002年,黨的十六大上提出“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的新型工業化的發展思路。
黨的十七大提出“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更加自覺地走科學發展道路,奮力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從1992年開始,經過16年發展,推進信息化從當年信息產業界一家的大聲疾呼,發展成社會各界的共識,演變成一場偉大的社會進步運動,已經成為關系國家民族前途和命運的戰略制高點。信息化三個字因此被赫然列在國務院部委序列的稱謂中。
信息化是一篇極大的文章。順應歷史潮流,《計算機世界》已經轉型,應該為推動我國信息化進程努力做出自已的貢獻。
歡迎大部制,工業和信息化部很好、很強大!
執行總編孫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