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閃存固有的輕巧、抗震等特點,讓它成為移動設備廠商的寵兒,閃存式DV開始大行其道。而閃存自身容量的迅速擴大,也許會師它有一天取代磁帶和硬盤,形成一個新的產業。
周圍有很多同事和朋友最近
都想購買DV,暫不論為什么要買DV,單是他們的要求就代表了一個潮流: 第一類人,不要DV磁帶的產品,因為后期倒騰起來太麻煩; 第二類人,不要硬盤的產品,因為怕振動,不能上高原。雖然還有一個使用mini DVD光盤的DV產品線,可惜容量太小,還費電。要是依照老經驗,現在市場上就沒有什么產品能同時符合大家的需求了,要是把這件事放在去年,連我們都會說用戶要求太苛刻,可是今天,鋪天蓋地的閃存類產品早已顛覆了我們的思想。
比較典型的例子是佳能。在佳能新推出的DV產品中,閃存式DV產品線覆蓋了從高端的高清 HF10 到入門級的FS100。
閃存先天就擁有適合便攜設備使用的特質,體積小巧,基本上就是“閃存芯片+接口電路”,如果需要,可能還會再加一個塑料的外殼,沒有任何機械部件,因此對震動、溫度、濕度、海拔等一切都不敏感,只是對靜電的敏感度超過其他設備,好在這點很容易解決。經過最近幾年的發展,閃存的應用模式日趨簡單,像現在使用最廣泛的U盤、 SDHC卡,簡單的使用方式讓硬盤和磁帶都望塵莫及。對于經常需要進行數據交流的場合,閃存的優勢太明顯了,今天你很難再聽到誰拷貝大數據不用U盤了,就連我們報社和印刷廠之間上百MB的數據交流也使用U盤,閃存成為交流的最佳手段已經不容置疑了。
其實前幾年,需要大容量存儲的電子產品還都在選擇硬盤或磁帶,不過2008年之初,市場上就出現了大批閃存當道的產品,首先是原有的存儲記錄介質在這些移動化應用中顯得越來越不方便了。磁帶雖然記錄容量大,價錢便宜,可是用起來就是不方便,多數用戶甚至不知道如何把DV磁帶上的畫面倒入硬盤; 硬盤容量雖大、使用方便,可是特別怕振動,而且它的工作模式決定了它不能在3000米以上的高海拔使用。當閃存容量還在1GB以下的時候,我們也很難想像昂貴的閃存能用在DV這樣需要大容量記錄的設備中,可是今天一塊8GB的SDHC卡只要300元。
其次,閃存容量攀升的速度基本上是每年翻番,一張小小的SDHC卡,現在能見到的商品已經達到了32GB,業內預計在2008年內,可能會有超過100GB的閃存出現。要知道,去年這個時候,主流筆記本電腦的硬盤還只有80GB而已。既然容量和價格都不是問題,不怕振動、省電的閃存自然成了最佳存儲介質,今天還是在便攜設備中使用閃存,難說將來是不是也會在筆記本電腦中大量使用閃存硬盤呢?
閃存對于廠商和用戶而言,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更多的是代表了一種精神、一種態度。在IT產品發展到今天這個看似頂峰的階段,任何一個機會都有可能讓產業發生質的突變。在我寫文章的時候從抽屜里翻出了一個16MB的U盤,沒錯,就是16MB的,上面清楚地印刷著生產日期——2002年,短短6年,一個產業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