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移動設備”轉眼間成為PC業炙手可熱的詞匯。在產業的上游,威盛以小型化、低功耗x86平臺成為超移動平臺的先鋒。5月29日,威盛在北京全球首發了基于Isaiah架構的新一代“Nano凌瓏”處理器,為超移動、低功耗平臺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那么,超移動設備的前景幾何?產業上游的處理器平臺如何才能滿足日益復雜的用戶需求?近日,本報總編輯孫定和威盛電子總經理陳文琦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超移動”異軍突起
在未來,介于筆記本電腦和手機間的超移動設備將爆發出巨大的市場潛力。在應用價值、方便性和成本都得到滿足的情況下,超移動設備在未來將成為一個主流。
孫定: 超移動設備是近年PC業非常火的概念,并開始成為一種潮流。各大PC廠商推出了很多風格各異的產品。比如,惠普推出了8.9英寸、采用威盛C7-M處理器的Mini 2133筆記本電腦。超移動設備為何會異軍突起?您認為超移動設備的優勢在哪里?
陳文琦: 現在的PC產業,筆記本電腦替代臺式機的趨勢越來越明顯,而筆記本電腦中的超移動設備是最受重視的一個市場。目前的主流筆記本電腦的尺寸基本在15英寸、17英寸左右,這種尺寸和重量都不能滿足大部分消費者的外出攜帶需求。而手機受限于屏幕尺寸,也無法滿足大部分用戶的應用體驗。
所以,這就需要挖掘新的應用設備。未來,介于筆記本電腦和手機間的超移動設備將爆發出巨大的市場潛力,輕薄短小的設備是未來的一個主流,在各種應用價值、方便性和成本都得到滿足的情況下,超移動設備的前景非常明朗。
孫定: 很多IT從業者把中國市場定位于“新興市場”。他們認為,歐洲、美國的消費者首先接觸的計算產品是臺式PC或者筆記本電腦,但新興市場的消費者首先接觸到的可能是手機,其次是比手機大一點的超移動設備。超移動設備在中國這樣的新興市場是否會有特別的機會?
陳文琦: 超移動設備在中國的市場發展和手機在中國的推廣有相似之處。其實手機進入中國是比較晚的,但那時它的技術已經發展成熟,加上中國的人口基數大,中國很快成為巨大的手機市場。若干年前,IT產業最為看重的是產品的硬件和軟件,而現在能否提供更好的移動和服務最重要。在超移動設備市場,移動和服務是緊密結合的?!胺铡敝饕傅氖腔诨ヂ摼W的服務,移動互聯網是超移動設備賴以生存的重要基石。中國的3G雖然上馬較晚,但已悄悄走進百姓生活中了,在未來也必將迅速發展,相應的服務應用將漸漸深入人心。在這樣的狀況下,超移動設備的市場將迎來井噴。
孫定: 您剛才提到超移動設備在移動互聯上的應用將會越來越多。近年來,我們也看見了諸多不同類型的超移動設備,它們從外觀、硬件到具體的應用都有所差別。究竟什么樣的超移動設備才能完全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呢?
陳文琦: 確實,應用會越來越多,威盛也一直在摸索,我們和合作伙伴們進行了很多努力。比如最先推出超便攜設備時,似乎7英寸的尺寸已經很合適,因為7英寸的屏幕剛好能把整個網頁放進去。但是隨著超移動設備的應用越來越多,我們發現應用已經不單單局限在瀏覽網頁,7英寸不能滿足用戶的需求,8~9英寸的設備才是主流。
整體而言,超移動設備的技術還是不夠成熟的。這其中除了成本問題,還有技術問題。而且,在剛開始階段,并不是所有的廠商都看好這個市場,這給推廣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如何適應新的需要和應用,并相應提高產品的能效,是我們持續努力的方向。
低功耗 CPU潛力大
CPU是PC產業的核心,最終還要落到應用上。超移動設備最為重要的是低功耗和提高能效,威盛最早看到了超移動設備這一趨勢。未來,低功耗x86 CPU的潛力仍舊非常大。
孫定: 您剛才提到了能效。在處理器廠商中,威盛一直以倡導小型化、低功耗而著名。威盛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關注這兩個領域的?在超移動設備領域主要貢獻是什么?
陳文琦: 整個計算機產業發展不應該再追求純粹的性能??梢哉f,威盛最早看到了超移動設備這一趨勢。而對于超移動設備的使用而言,最為重要的是低功耗和提高能效。這一觀點威盛在2001年已經提出。當時,威盛還是一個芯片組廠商,但我們看到了市場的這個需求,并且向Intel、AMD傳遞了這一想法,嘗試與它們進行合作,但它們都沒有興趣。為此,威盛決心向CPU進軍,專注低功耗和小型化。
威盛一直強調能效。這次我們在北京全球首發的基于Isaiah架構的新一代“Nano凌瓏”處理器,是威盛電子第一款64位處理器?!傲璀嚒被?5納米工藝,融合了高性能的多媒體計算和全新的虛擬平臺技術,重點定位于超便攜移動設備和迷你筆記本電腦市場。它實現了能耗控制和處理器性能提升之間的最佳平衡。
此外,不單在CPU產品,我們在芯片組方面也重視高度整合。2001年威盛推出了迷你ITX架構的主板產品,這在當時是全球最小的主板,可建立超微型的PC系統,這比Intel早了5年多。
孫定: 現在有一個觀點,認為技術的更新已經超越實際的需要。那么實際上,CPU設計和技術上的發展空間還大不大?隨著新應用的不斷出現,小型化CPU的提升潛力究竟能有多少?
陳文琦: CPU領域的一些基本規律是可以總結出來的。首先在降低能耗的基礎上增加更多的應用。就目前的技術而言,PC運行多少程序,就要耗多少能,這基本上沒法改進。但能否在現有的能耗上做更多的事呢?我認為是可以的,“Nano凌瓏”處理器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未來,從迷你筆記本電腦到臺式機,以至服務器,它們所增加的功能都需要CPU能效的增強來支持,低功耗CPU的潛力仍舊非常大。
CPU是PC產業的核心,但最終要落到應用上。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未來我們會看到更多的應用,比如基于位置的服務會越來越廣泛。基于這些新的應用,CPU必須做出相應的改進,才能更好地滿足產業的發展。
虛擬化也是提高CPU能效的一個重要方面。威盛今天已經開始支持虛擬機,我們將來的CPU全都會統統朝虛擬機方向發展。虛擬機在超移動設備的應用上會越來越重要,比如運行不同的操作系統,要滿足多方面的需求,就離不開虛擬機。
孫定: 超輕量級、低功耗x86 CPU一直并不被業界所看好,似乎除了行業用戶的嵌入式領域,再也沒有生存的空間。但是威盛最終找到了突破口。威盛如此堅持的目的是什么?
陳文琦: x86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技術,其最大的優勢在于兼容。目前在x86 CPU領域,就Intel和AMD和威盛3家競爭。作為x86的一員,威盛負有責任。我們認為,既然我們掌握了這個技術,而且也積累了能夠為市場做貢獻的能力,我們就有義務推動這個市場。比如在低功耗CPU上,威盛是一個先行者。事實上,如果沒有威盛一直專注于推動這個市場,英特爾今天可能還不會加入到超輕量級、低功耗x86 CPU領域中來。
此外,x86也在努力進軍手機領域。目前,大多數手機都使用基于ARM 架構的芯片。ARM 芯片的能耗盡管很低,卻無法提供與x86 芯片相當的性能。威盛和Intel都在努力,目前我們已經設計出了能嵌入手機的處理器芯片。
“超移動”挑戰不小
在未來,超移動的應用將超出我們的想象。一切都尚未定局,類似Google和Facebook那樣的神話,也有可能在超移動領域上演。
孫定: 超移動設備這個市場雖然已經吸引了產業的關注,但在對消費者的普及等方面仍有很大的問題。在您看來,超移動設備推廣的困難主要體現在哪里?
陳文琦: 說到推廣困難,是PC界的老問題。在一些新的應用領域,大品牌廠商并不愿意過早參與進來,因為它們看不到短期的明顯價值。而新興產業如果沒有各個環節的參與和創新,把更多的應用增加到產業中來,讓更多的人體驗到其中的好處,就無法體現出它的價值。從這方面說,走超移動設備這條路,威盛現在以至未來將會面臨很多的挑戰,當然面臨的機會也很多。目前,超移動領域仍舊處于標準缺失的摸索階段,積極參與這個產業,將有利于威盛穩固在產業中的地位。
孫定:事實上,以前的PC產業,企業自己有一個研發中心,做出創新后直接把產品推向市場。但近年來,PC產業越來越強調生態環境,上下游廠商的合作日益緊密。那么在超移動領域,為什么這種生態環境的建設會遇到這么多挑戰?
陳文琦: 威盛非常強調“軟件+服務”,我們的服務心態絕對比其他的芯片廠商要好很多。我們一直強調的觀點是,超移動設備產業要注重平衡。尤其在芯片領域,如果完全依賴于一家廠商,盡管它的技術足夠完善,但這樣的狀態對整個產業是不健康的,因為這樣的話,只有一家廠商在定游戲規則,其他所有的廠商都要以其規則來行事。如果規矩是別人定的,那么無論你如何努力,最終的結果都是輸。
孫定: 看來,移動互聯這個領域的機會很大,變數也大。超移動這個理念,需要大家團結起來,在產品、服務和軟件上共同進行創新。威盛將如何打造這樣一個協作的聯盟?
陳文琦: 威盛一直以來都在提倡PC產業嘗試威盛的產品。惠普就是一個敢于嘗試的企業,在PC產業里,類似的事情在幾年前大部分廠商都不敢去做。可以說,現在封閉的大門已經被慢慢打開了。
在此次“Nano凌瓏”處理器的發布會上,微軟、清華同方、太極計算機、nVIDIA、方正科技和冠捷,以及聯合科技、精英電腦、富士康等威盛電子的合作伙伴到場見證了這一新產品的問世。圍繞威盛的新一代處理器,我們將和合作伙伴打造更多的超移動設備。從芯片設計創新和平臺特性整合到促進業內各領域的合作伙伴的系統創新,從桌面電腦、筆記本電腦到掌上電腦,威盛幫助合作伙伴受益并共同推動市場發展。
現在,諸多的操作系統、各種各樣的軟件和應用已經運行在超移動平臺上。我們可以看到,未來超移動的應用將超出我們的想像。超移動領域很像互聯網,一切都尚未定局,類似Google和Facebook在短期內崛起的神話,也有可能在超移動領域上演。
總裁
感悟
強強聯合才有甜頭
陳文琦強調的“平衡”,既是威盛作為挑戰者的期望,也是超移動產業中大部分玩家的期望。
必須承認的是,支持威盛的隊伍正在日益壯大。現在威盛的實力已經令很多競爭對手備感壓力了。近日,威盛與nVIDIA組建了戰略聯盟,將要全力推出一款“全球最廉價的Vista Premium PC”,劍指業界巨頭Intel??梢韵胍?,威盛在處理器領域僅次于Intel和AMD兩家廠商,nVIDIA則是GPU領域的領跑者,兩者的聯合似乎可以創造一個IT業的奇跡。
面向未來,陳文琦充滿了信心。陳文琦認為,在高性能、低功耗、高集成的整體均衡發展方面,威盛的優勢是世界領先的。威盛“Nano凌瓏”處理器的問世,不僅證明了威盛電子多年堅持的技術方向是正確的,也為威盛電子率先進入計算科技的新發展時代開啟了大門。面向未來,威盛電子將進一步發揮自身在“性能-功耗”平衡、超移動和安全計算等領域的綜合優勢,使人們未來的數字生活更加便捷、自由連接,充滿無限的可能性。
(文/黃智軍)
采訪
手記
“差異化”之美
陳文琦是技術出身,但他在采訪中講得更多的是應用,是如何滿足消費者的需要。
確實,威盛走的是一條差異化的路。10余年前,威盛在Intel和AMD齊頭并進的芯片組市場已經風光無限。但不甘心擔任“打工者”角色的陳文琦帶領威盛挑戰業界領導者,大力推動芯片組新架構,并在CPU領域著力開發小型化、低功耗和高集成平臺,最終使得自己的理念為市場所認可。
這是一種差異化的美,但璀璨背后也飽含艱辛。從之前的C3、C7開始,威盛就開始向x86市場進軍。不過由于產品在基準性能上與Intel、AMD兩大巨頭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并沒有受到太多消費者的關注。但經過不斷努力,使其產品在性能不斷提升的情況下,功耗卻不斷下降、甚至保持與前代產品一致,這對于整個研發團隊僅有100余人的威盛來說實屬不易。
2006年,陳文琦確定了以領先的低功耗、高整合技術為基礎,繼續推進PC平臺小型化的戰略轉型目標。兩年以后,“小型化”、“低功耗”這些概念已經為產業所認同。毫無疑問,在推動小型化的道路上,威盛起到的推力不容忽視。而更加值得尊敬的是,推崇“低功耗”的威盛,在2007年宣布為其生產的威盛處理器產品購買碳排量,從而成為第一家公開購買碳排量的華人企業,樹立起了良好的企業形象。
當然挑戰也是日益加劇。Intel等巨頭的加入,使得小型化市場硝煙初顯。近日,Intel宣布,英特爾接到的面向移動便攜終端的Atom處理器芯片訂單已經遠遠超出了預期,從而導致供貨吃緊。不過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這個標準不一、格局混亂的市場里,以陳文琦的大膽犀利,差異化的道路將越走越寬。(文/ 黃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