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銀行一個多月的“亡羊補牢”之后,部分被叫停的網上理財產品又開始重現市場。然而,“重回網銀”并不是銀行規范理財產品業務的結束,而是電子銀行新建設時期的開始。
近日,市民張小姐突然發現各大網上銀行終于又開始銷售理財產品了,這可著實讓她興奮了一陣:“理財產品重回網銀之后,雖然產品種類少了一些,但總算不用去銀行柜臺排長隊了。”
4月中旬,由于“理財門”事件的不斷發生,銀監會下發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隨后各銀行紛紛關閉電話、網上銷售理財產品的渠道。不過,網上購買基金以及通過網銀贖回理財產品的業務不受影響。
如今,經過銀行一個多月的亡羊補牢之后,部分被叫停的網上理財產品又開始重現市場。
然而,“重回網銀”并不是銀行規范理財產品業務的結束,而是電子銀行建設新時期的開始——如何加強理財風險揭示、優化簽約流程、達到開發與渠道聯動才是銀行真正需要思考的。
“理財門”事件怪誰?
今年3月,共有115款銀行浮動收益理財產品到期,在信息公開的98款產品中,有10.2%的產品未實現預期收益率,6.1%產品到期為零收益,宣傳資料與實際效果相去甚遠,因此引起了投資者的廣泛質疑和不滿。更有消息稱,竟然還出現了投資者大鬧銀行網點,聯名簽名上書銀監會等現象。隨后,銀監會立即實施緊急措施,開展了理財產品的整治工作,電子渠道全面停售。
隨著電子渠道銷售理財產品收入在電子銀行部銷售額中的比例越來越高,銀監會叫停 銷售理財產品也給電子銀行部帶來了不小的損失。有人說,產品能不能賣,跟渠道沒有關系,而與產品設計本身有關。
事實上一些銀行的理財產品確實存在著不少問題。
在銀監會通報的部分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存在的6大主要問題中,首當其沖的就是理財產品設計管理機制不健全,銀行對代理銷售產品的風險受益預測數據沒有進行必要驗證。因此,從這個層面上看,“理財門”事件的發生與產品設計問題脫不了干系。
不過,另有業內人士強調,盡管電子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業務中存在一定問題,但這并不是電子銀行本身的缺陷,客戶投資損失不是電子渠道自身的數據集中風險、系統安全風險、技術操作風險惹的禍,而是投資風險在作怪。
當電子銀行與外部機構合作或銷售外購產品時,能引發外部風險傳導,進而增加了風險控制難度。也就是說,在經營理財產品之后,電子銀行不僅要應對自身的風險,還要面對來自外部的投資風險的挑戰,電子銀行承擔了更多的責任。因此,銷售渠道應當根據所銷售產品的風險特點,對自身進行相應調整。
簽約流程把好關
“電子渠道要經營理財產品就要在流程上進行改造,比如在客戶風險承受能力測評、產品風險提示等項目上做點創新和優化。” 某銀行電子銀行部人士指出,電子渠道和柜面渠道各有優勢,電子渠道也能實現互動。比如,在網上銀行設置20道問題,用戶必須每一條都要回答,才能進行下一步的購買流程。“人可以偷懶,不看條款直接簽字,但計算機不會偷懶。”該人士如是說。
還比如,可以先完成客戶風險承受能力的測評,然后銀行再根據類別給出資產配置建議。此外,還要讓客戶做關于產品投資方向、收益和流動性等方面的“產品適合度測試”。
再比如,還可以在網銀的客戶信息中增加“是否通過某類產品適合度評估”的信息。在客戶投資具體產品時,由系統自動對客戶的適合度評估記錄進行判斷。如客戶已經通過該系列產品的適合度評估,則允許客戶通過柜臺、網上銀行、電話銀行等多種渠道進行產品認購和投資;如客戶尚未通過產品適合度評估,則提示客戶必須前往營業網點進行產品的適合度評估和認購。
此外,還有一種做法是先讓客戶到柜面進行客戶資料的錄入、產品適合度評估,只有完成評估的客戶,才可以再通過網銀來購買理財產品。
開發與渠道聯動
雖然科技手段可以有效地實現電子渠道優化,有效地揭示產品風險和進行產品適合度評估,但科技不能總是扮演“亡羊補牢”、“救火隊”的角色。銀行內部更應該完善產品研發與渠道聯動的機制,即在產品開發之初,開發部與電子銀行部成立聯合小組,共同制定渠道改造方案,而不是等到產品投放之后,出了問題了再進行二次整改。
但是,在銀行內部開發與渠道脫節的現象并不鮮見。“各家銀行的情況不太一樣,有的銀行這方面意識比較強,關鍵是要看決策者的重視程度以及電子渠道部門本身的服務意識。”某銀行分管電子銀行業務的人士這樣說。
比如,有些銀行的電子銀行部是按照銀行事業部形式設立的,那么銀行在開發新產品的時候,就可以同時、同步考慮兩個渠道,而且還可以利用總行到分行連接緊密的優勢,加強產品的營銷和管理。但是,在這種模式下,企業電子銀行和個人電子銀行很難形成合力,進而為全行個人和公司金融業務以外的其他銀行業務提供支持。
而在一些大銀行里,電子銀行部大都是單獨設立的,理財產品在開發完畢或開發到一定階段之后,才考慮與渠道互動。“但這種時間上的滯后是可以彌補的,比如成立一個新產品創新部來統籌各個部門的新產品發布渠道。”一位農村商業銀行電子銀行部的人士說。
當然,有的電子銀行部老總也有不同看法:多設立一個部門,延長流程,有時候反而會導致溝通不暢、效率下降。因此,關鍵在于銀行內部要有明確的、切實可行的產品和渠道間的溝通機制,而不必拘泥于形式。
呼喚電子銀行標準
在理財產品重回網銀的同時,又出現了另一種情況:網上發售的產品風險級別較低,產品結構都相對簡單,主要是適合穩健型客戶的信貸資產類產品。高風險理財產品如結構性產品、QDII理財產品等,可能就得要求客戶前往網點,與理財人員當面進行產品合適度的評估。對于高端客戶,則可通過理財人員“一對一”的上門服務進行產品適合度的評估、風險提示以及獲取客戶就產品風險認知的簽字確認函。
對于這種柜面渠道和電子渠道“高低有別”的現象,一些業內人士也表達了不滿: “電子渠道能不能賣理財產品,能賣哪種理財產品,不能僅僅依據產品本身風險的大小,而要取決于電子渠道能否充分揭示產品風險,能否做好產品適合度評估等工作。反過來說,如果電子渠道建設得足夠完善,那么產品風險的大小對渠道來說沒有什么本質的區別。”
為此,很多人都希望相關部門盡快出臺電子銀行銷售外部產品的建設標準。比如,現在購買理財產品時,要求購買者到柜面面簽,目的就是要做到風險提示充分。“但是充分揭示的標準是什么?我們能不能在電子銀行上也實現這些標準?”某電子銀行部老總建議道。
其實,不僅針對理財產品,混業經營是金融業的大潮流,未來電子銀行的經營產品將越來越豐富,只有明確電子渠道經營外部產品的具體要求和建設標準,才能使電子銀行部的工作更有針對性,使電子銀行更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