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地涉農信息化單位早已認識到整合的重要性,但誰買單、誰來做、怎么做是困擾資源整合工作的三大瓶頸。
資源整合 誰買單?
資源整合最關鍵的問題是資金。原農業部信息中心主任、農村信息化專家方瑜認為,靠自己想辦法“造血”來解決資金問題是角色定位錯誤。
“信息資源開發應該由政府投錢,因為寄希望于農業信息資源開發能夠取得回報,造血支撐自己的發展,是一個非常漫長也非常困難的事。”方瑜指出,農業信息資源的有序開發,首先要從財政上支持,由農業部與工業和信息化部共同出面主導,按照文化共享工程的思路,定下分工層次和開發的先后順序,同時培育一批信息服務商。
據了解,在國外,通常會有一些基金會在各個地方去做這些事情。由基金會出錢配備終端,并聯合一些企業,配備軟件、進行培訓。政府只需要承諾支持這件事情,提供活動場所,并支付長期支撐這些人員的經費和運行費用。
而中國的情況卻相恰恰相反,政府負責配電腦,讓企業支持長期運行,扶了一把后就讓其自己造血,最后導致很多地方沒有辦法運行下去。把信息服務站幾千塊錢承包給個人,變成了黑網吧,賺了錢就再配電腦,以此做成了所謂的“市場化”,使農村信息化的本質變味,與公益性社會服務的指向背道而馳。
資源開發 誰來做?
農業和農村信息資源開發基本屬于公益性服務,而目前中國所處的發展階段還不具備完善的市場機制,需要無償對社會服務,因此,很難吸引企業參與進來。事實上,公益性服務未必完全依靠政府,也可以有效調配可用的社會力量和資源。盡管已經有一些組織和協會,承擔類似的工作,成為市場和農民之間的橋梁,但效果一般。
“可以由政府的事業單位去做這些研究,同時制定相應的政策,明確這些項目是由政府來投資、來進行補貼。” 方瑜介紹。
國外的政策中大多都有一條規定,如果這個項目是政府投資,以后使用都不應收費,只能收一些加工成本費,如復制費用。美國的規定更詳細,信息資源是國會的財產,各個部門可以共享。“所以美國人來訪問,看到我們部門間資源還要花錢買,覺得很不可思議,說你們這個不對,在美國這些都是免費的。”
因此,開發資源并作為政府公共資源進行投放,是政府責無旁貸的事。要根據需求制定一個規劃,并說明如何保證這些資源為社會共享。現在,各個部門都獨立開發了一些資源,卻都不肯把這個數據庫拿出來共享,甚至有些單位想靠這些資源來賺錢。
“只要政府買單,誰來開發的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能保證開發者的運營,自然不需要都去市場化。”方瑜認為,除了政府等事業單位外,甚至可以面向社會公開招標,用市場的方式和機制,定向培育一批服務商,加工信息產品,購買服務,形成良性循環。
信息采集如何做?
專家普遍認為,信息采集的層級分工很重要。
涉農信息資源開發的問題很復雜,不是簡單地建立一個數據庫共享就可以解決,還應該注意信息資源開發的層次,尤其是中央和地方、上層和下層的分工。現在則是分工不清,不僅浪費了成本,也發揮不了作用。
農業部金農工程曾提出做農產品的測試預警,這本是一個全國性的工程,只有基于對全國乃至全世界農產品生產動向的了解和統計,才能夠建立起龐大的數據庫和價格信息,地方部門無法僅根據自己本地的情況進行預測。但仍有一些地方政府在當地網站搞市場預測,依據卻是道聽途說,最后本地的產品賣不出去,外地的產品也進不來。
“所以這些就像天氣預報,必須由中央部門來做,地方根據自己情況做一些修定、細化和補充。”方瑜表示,而對于地方上的特色產品,則應該由地方自己做具體判斷,包括供求、特色和流通,這兩方面分工好,才能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