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2”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在軍隊開展的醫療救護工作當中,軍隊衛生信息化建設的另一個重要成果——由總后勤部衛生部于2001年啟動建設、2003年投入使用、基于衛星通信模式的“全軍遠程醫療網”,首次應用于這種高強度、大規模的實戰,并發揮了重要的應急救援作用。而且,有一些重要作用和價值,是投入抗震救災實戰后才顯現的,用總后勤部衛生部信息中心主任寧義的話來說,“是平時沒想到的”。
這不得不教人回想起,在2003年抗擊“非典”疫情的過程中,軍隊醫院、軍隊衛生信息系統,同樣發揮了十分突出的作用。
當時,總后勤部衛生部信息中心因為完成了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被傳為佳話。他們臨危受命,要在7天內為小湯山醫院建設起一套完整的信息系統,包括從硬件采購、布線、硬件安裝,到軟件系統的部署、調試等。而之所以能夠很快將所有應用順利開通,就是因為軍隊衛生系統擁有一套十分成熟、在軍隊廣為應用的醫院信息系統(HIS)。不僅如此,隨后入駐小湯山醫院的軍隊醫護人員,對于這套系統早已諳熟,由此演繹了一個“召之即來、來之即戰、戰則能勝”的完美故事。
這套HIS系統,是總后勤部衛生部于1995年9月啟動的“軍字一號工程”的直接成果,沒想到能夠在那種緊急狀態下發揮了作用。
兩次“沒想到”,兩次危難時刻顯身手。歷史就是這樣驚人地相似。
為什么軍隊衛生信息系統能夠屢次在關鍵時刻發揮關鍵作用?除了軍隊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作風外,根本的原因有二: 其一,軍隊衛生信息化的建設始終緊扣軍隊最高使命,以應對極端條件為信息化項目的優先考慮目標; 其二,軍隊所具備的高度集中的指揮協調機制,確保了每一套信息系統都是在集中優勢資源的條件下開發出來的,并且可以迅速推廣應用,真正體現了信息化的基本規律—統籌規劃、分步實施。
軍隊衛生信息化經驗值得借鑒。近年來,很多地方政府部門、大中城市都在上應急系統、搞應急聯動,有的還把“架子”搭得很大,但能不能真正派上用場?恐怕未必。從“軍字一號工程”到“全軍遠程醫學網”的經驗看,應急系統的基本特點是“養兵千日,用兵一時”。所謂“養兵千日”,并不是單純地將信息系統“養”起來,而是要讓它們變身為常態應用。危難時刻顯身手,一般都不是偶然的,而是訓練有素的結果。那些能夠真正發揮應急功能的IT系統,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