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很久以前的一個困惑,最近才有了稍許的緩釋。
那次與好朋友在聚會中爭論了起來,話題好像是關于某位名人批評臺灣電視娛樂節目《康熙來了》太過庸俗。我與那位名人持相近態度,朋友卻不以為然,指說如此批評將自己放得太高,我有點急就脫口而出,“他(那位名人)有他的言論自由”;朋友反應很快,立馬也還擊:“我也有批評他的言論自由”。
與別人有過激烈辯論經歷的人可能都有體會,很多時候爭論很容易流為“意氣之爭”,在快速的言鋒往返中,“佛爭一炷香,人爭一口氣”。記得當時我幾乎也要脫口而出了:“我也有堅持我自己意見的言論自由”……張口剎那,忽然意識到,朋友完全也可以如此回應我,那么,除了彼此強硬地堅持這個“自由”,我們還討論什么呢?
隨后的日子,當時如梗在喉的隱隱不快,褪成了關于“言論自由”的困惑。而且,這種現象似乎比比可見,特別在頭腦靈活、言辭迅捷的聰明人身上。辯論到最后,問題本身無關緊要,似乎都成了個人有無堅持自己觀點的權利問題,甚至有的根本就沒有辯論,大家只是熱衷于在彼此間隔著的說話過程中,不斷地重復強調自己的觀點而已。
最近看到這句話,算是有了些許的明白?!罢堊屛蚁胍幌搿薄J紫?,它把言辭交鋒的間隔拉大了,讓時間舒緩下來,讓節奏慢下來,就有可能暫時“冰凍”一下我們頭腦中的意氣和激情;“想一想”,“想”什么呢?想想對方究竟說了些什么,想想他說話的立場和邏輯,看問題的角度;也同時同樣地想想自己觀點的這些方面,在相互比照中,考察自己要想真正堅持自己的觀點,需要怎樣回應對方的問題。這樣的“想一想”中,自己和對方是否有偏頗,如何才更好地理解我們要共同討論的問題,也就呈現了出來。
從某種角度上說,每個人當然有“堅持自己意見的權利”,無論多么激切和強硬,只要這種觀點不演化為傷害別人的行動,——當然有些時候言辭本身就構成一種傷害,不過按照這種觀點,對不起,那是你心理承受力太弱。的確,面對這種邏輯我們沒有什么好說的。只需要指出:如果真的應該如此,那么一個人在家里大喊大叫就足矣,為什么還要和別人交流呢?
如果重新回到與朋友的那個爭論現場,或許,我不會再提出那個為“名人”及“自己”辯護的原則,把所謂“言論自由”當作爭取辯論輸贏的“幌子”;或許我會說:“請讓我想一想:我們的問題是什么,你的觀點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