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里培養榮耀感
我覺得我對女兒的教育,影響力之強大,覆蓋面之廣泛,是學校的課本所不能達到的。
比如,亦池因為從小請客吃飯,就知道了自己的媽媽會做菜。而對比之下,有許多小朋友的媽媽是不會做菜的。因此在這一點上,我給亦池帶來了榮耀。在觀察中我發現,這種榮耀感使亦池樂于窺探我在廚房的行動,并且躍躍欲試。
此后,我在廚房忙碌時,就會留心亦池的情緒。每當孩子情緒合適,我會把她喚到身邊,向她展示廚房美好的、富于藝術性的一面。亦池小的時候,我會抱起她,讓她炒炒菜,放放鹽。轉眼之間,我會將一盤清香的菜端給她看,告訴她:“這就是你做的!”然后,當全家開始吃飯時,我會再次用贊嘆的語氣宣布這個新聞。
后來,亦池上學了,夠得上灶臺了,只要她有心,我會放手讓她炒個青菜呀雞蛋什么的,炒不好也無所謂,關鍵的是,但凡她有興趣的事情,我得盡量為她留下印象、找到感覺和培養感情。每個學期期末,學校都要求家長為自己孩子的家里表現寫評語,我每次都要鄭重其事地把亦池在廚房的勤勞與創造寫上去。
廚房里的教育,并不僅限于烹飪和洗碗做飯,文化和藝術因素也是非常集中和豐富的。我常以飲食作緣由,上下五千年、天南海北、文學詩歌地給她講故事。這些一旦學好了,它會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會給孩子帶來難以估價的自信。
學習就在生活中
亦池才五歲多的時候,跟隨我下廚房,那時候她正起勁地學習把雞蛋磕破,打雞蛋花。忽然她隨口問我:“媽媽,你剛才放進鍋里的是什么?”
我說:“是油和鹽。”
她就說:“啊,我知道了。媽媽,胡椒味精鹽,酸甜苦辣咸,這就是押韻吧?”
我看著她,連聲叫好:“當然!當然!這就是押韻!”
這是一個再恰當不過的好火候,我們就此自然進入了學習詩歌的領地。我告訴她:“押韻是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大特點,押韻了就會朗朗上口,就像吟唱一樣,比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我的小亦池,手里還玩弄著青菜葉子,就接著吟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她還頑皮地以手遮檐,做了一個動作,顯然她是明白這句詩歌的意思了。
我哈哈大笑,將她抱了起來,隨意地盤旋起舞。
地球儀上的旅行
我會拿出地圖,回答小亦池種種好奇的問題,哪里是湖南,哪里是江西,什么是夜壺,什么是痰盂。再看武漢市的地圖,哪里是火車站,哪里是長江南北,從我們家有哪幾路公共汽車可以到達,地理、歷史都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又去買了地球儀,我開始帶著我的孩子,在地球儀上旅行,尋找每個國家的位置和首都。
有一種學習在生活中,它難以言喻卻宏大無邊。走過的時間,不斷地證明我是對的。課余時間和周末時間,我們都不用送孩子去培優班或者育才班。相反,如果對孩子只是一味灌輸課本上的知識,她往往會因為心智的單一幼稚受到理解上的極大局限,或者僅僅成為考試機器——那都不是我的孩子!
(施永晉摘自作家出版社《來吧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