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6日,在洛陽市洛龍區人大常委會農工委、法工委,區人民政府農林局聯合召開《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一周年座談會之際,記者就如何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實施好這部法律,促進農村經濟發展,走訪了洛陽市洛龍區人民政府有關人士。
作為一部“合國情、順民意、重實際”的法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體現了黨中央在三農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
農民專業合作社對帶動一個產業,振興一方經濟,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發揮具有巨大作用。其一,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統一生產標準,聯合引進、使用先進技術,批量采購,降低了生產成本;其二,農民專業合作社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共同進入市場,降低了交易成本;其三,農民專業合作社有利于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的經營模式;其四,農民專業合作社有利于農業結構調整,帶動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其五,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提供購銷、信息、生產設施共同利用等服務,減少了市場風險,通過“惠顧額返還”原則,將農產品加工或者銷售增加的部分利潤返還給成員,增加了農民收入;其六,農民在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組建和運行過程中,增強了市場意識、科技意識、合作意識、民主意識、法律意識,提高了自我組織、自我服務、自我管理的能力。
總之,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落實國家農業政策的全新政策、高效途徑。
目前,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尚處于探索階段,在生產經營中還面臨著一系列困難和問題:一是認識不到位。個別基層干部把農民專業合作社與集體經濟組織混為一談,有些農民還存有“恐合”心理;二是管理不規范。有的在具體執行制度時不夠規范,有的缺乏民主監督和管理機制;三是政策不配套。一方面,多數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是農民自發組建的,在產品生產、市場開拓等方面經驗明顯不足。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和部門出臺的政策不夠系統,扶持力度不大、針對性不強、覆蓋面不寬,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比較緩慢;四是指導服務需要加強。個別地方和部門領導對農民專業合作社不了解、不熟悉,缺乏支持、扶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頒布和實施,明確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法律地位,使其擺脫了“合理不合法”的尷尬局面,標志著農民建立自己的合作經濟組織的權利得以確認和伸張,這對于增強農民民主意識,實現農民民主管理,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洛龍區人大、區政府及有關部門自《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實施以來,采取了多種形式專題宣傳,一是下發文件,把部、省有關通知及時傳達到各鄉鎮,并做好學習宣傳法律相關材料及意見建議的收集;二是通過聘請專家講課,參觀取經等手段進行宣傳;三是結合普法活動,開展宣傳教育。如開展“五五普法”法制宣傳月活動,及時把法律內容交到農民手中。
在大力宣傳《農民專業合作社法》的同時,他們對全區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設立情況進行了調查,并做了統籌規劃,明確了工作重點。一是引導。因地制宜,依托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二是規范。理清思路,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城鄉統籌,推動土地集中流轉,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扎實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是指導。確保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健康、有序發展,建立健全財務管理制度和民主決策制度等,促使合作社增強內部規范性、權威性和自覺性,不斷提升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