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養豬技術
1.品種。養豬以飼養瘦肉型豬為主,每個池塘養殖單元配養8~15頭豬,飼養的仔豬為長白和大約克二元雜交母豬與杜洛克公豬交配生產的三元雜交瘦肉型仔豬,充分利用雜交優勢,增加養豬帶來的效益。
2.飼養管理。在管理上嚴格按防疫制度進行定期消毒、防疫,杜絕疫病發生。飼養根據豬的不同發育時期對營養的需求,供給全價配合飼料,來滿足豬的不同時期的生長。用“前促后挖”的方法,即讓豬前期(15~60公斤體重)盡量吃飽,自由采食,后期(60~90公斤)要定量飼養。在飼料調制上要采用濕拌或干料,圈內設自動飲水器,確保飲水清潔。
3.豬飼料配比。豬飼料的一般配比是谷物類48%,餅類15%,糠類30%,干草粉7%,另外加喂一定量的麥類綠色多汁飼料和適量的維生素、氨基酸添加劑。生豬60公斤體重以前,為保證豬有較快的生長速度,日糧中粗蛋白含量應達到14%~16%;60公斤體重以后,日糧中粗蛋白的含量應達到13.5%~14.5%。飼養出欄豬的體重應為100公斤左右。
四、飼草種植
利用預留的飼草地或塘埂種黑麥草、小米草、蘇丹草等,主要用于養魚、喂豬。飼草的種植方法是,在播種前精心整理土地,施足基肥,基肥施用量按每667平方米(1畝)3000~5000公斤干豬糞或沼渣。在9月份播種黑麥草,播種量為每667平方米1.5公斤。次年3月下旬早播小米草,一般播種量為每667平方米1.5~2公斤,5月中旬就可以收割小米草,這時黑麥草已經收割完畢。到6月中旬開始播種蘇丹草,播種量為每667平方米2~3公斤,以條播為好。牧草每次在收割后要進行一次灌水追肥,以提高牧草產量。追肥以施沼渣、沼液或發酵后的豬糞為主。同時在牧草生長過程中,要根據情況進行必要的除草防蟲管理。
五、沼氣生產
每個魚塘單元配套建設成的沼氣池為8~10立方米,沼氣池建成后需要經過投料、發酵等程序才能投入使用。沼氣池的發酵原料主要以豬糞便為主。由于豬糞碳氮比基本符合要求,因此可直接按干物質含量及濃度6%計算,鮮豬糞干物質含量為18%~20%,則1立方米容積的沼氣池投鮮豬糞300公斤,那么8~10立方米的沼氣池首次投料需要鮮豬糞2400~3000公斤,約折合體積2.5~3立方米,原料入池前應堆漚3~5天。原料不足時可采取低濃度啟動,即有多少原料加多少原料,以后再逐步補充。沼氣池啟動20~30天后開始對沼氣池進行補料,為了保證沼氣能長年供應,以后每天供一次料,每次補鮮豬糞50公斤左右,沼氣池每次補料前應先排出等量的沼液,把這些沼液進行保存,待魚池、飼草地施肥時利用。
六、沼肥養魚的日常管理
沼肥養魚時,沼肥的施放量及施放次數要以池魚浮頭時間短和日出后是否很快下沉為標準,如果日出后池魚仍繼續浮頭,則應及時給養魚塘灌注新水、增加開增氧機的時間或采取其他增氧措施。
魚塘施用沼肥,采用晴天多施、陰天少施、悶熱天或雷雨天停施、有霧的天氣應等霧散后再施的方法。
沼肥是一種中性偏堿性的有機肥,pH值較高的池塘應盡量不施或少施。魚塘施用沼肥應多投青飼料。
魚塘中禁止施用因中毒而不產氣的沼氣池中的沼肥。(全文完)(安徽省懷遠縣水產局 趙鏢 郵編:233400)